第五天 晨祷(第2/5页)

修道院院长阿博内宣布开会,他认为有必要综述一下新近发生的事情。他回忆说,一三二二年,方济各修士在切塞纳的米凯莱领导之下聚集在佩鲁贾,经深思熟虑后,他们确认基督以及遵循其教诲的门徒,为了树立完美人生的楷模,从未共同拥有过任何财产和封地,并且确认这是天主教正当虔诚的信仰,是从有关著作诠释出来的真理。为此,放弃拥有一切财物是神圣和值得称赞的,而且基督教的创始人始终遵循这条神圣的教规。早在一三一二年,维埃纳的世界公会议也赞成这条教规,而且教皇约翰本人于一三一七年在有关方济各修士状况的,以“就某些人而要求”开头的教宗谕旨里,曾评价说那次公会议提出的神圣决议是清晰、扎实和成熟的。因而,佩鲁贾方济各大会认为罗马教廷所一致赞成的教义是正确的,理应视为永久性的教规,不能以任何方式背离它。所以,他们进一步确认了世界公会议的决议,至高无上的神学大师们也都在上面签了名,如英格兰的威廉修士,德国的亨利修士,阿基坦的阿诺德修士,还有管辖省区的大主教们和教士们;决议还得到许多有名望的人士的确认,如法国的牧师尼古拉修士,自称博学的主管四大省区的总牧师威廉·波洛克修士,博洛尼亚的托马索修士,圣方济各所在省区的彼得修士,卡斯特洛的费南德修士以及托伦的西蒙修士。不过,阿博内补充说,第二年教皇就颁布了谕旨《致教规的创始人》,贝加莫的博纳格拉齐亚修士上诉表示反对,认为那道谕旨与他的教会利益相矛盾,于是教皇揭下张贴在阿维尼翁大教堂几道门上的谕旨,多处作了修改。但实际上修改得更加严厉了,直接的后果就是,博纳格拉齐亚修士被捕入狱,被囚禁了一年。教廷的严厉是毋庸置疑的,同年教皇又颁布了现今著名的谕旨《当某些人中间》,严厉谴责了佩鲁贾大会的论点。

这时,红衣主教贝尔纳礼貌地打断了阿博内,他说,需要回想一三二四年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怎样故意制造混乱,把事情复杂化,用《萨克森豪森宣言》横加干涉,激怒教皇。在那个《宣言》中,他毫无理由地采纳佩鲁贾大会的主张(贝尔纳带着淡然的微笑指出,人们当时不理解皇帝为何那么热情地为守贫主张喝彩,而他自己根本不实践守贫),他站在教皇的对立面,称教皇为和平的敌人,指责教皇竭力制造丑闻,酿成不和,最后他把教皇当做异教徒,甚至当做异教徒之魁首来对待。

“不完全是那样。”阿博内试图缓和一下。

“本质上是这样。”贝尔纳声色俱厉地说道。他又说,正是为了反击皇帝不恰当的干预,教皇才不得不颁布了谕旨《鉴于某些人》,并且严肃地邀请切塞纳的米凯莱去觐见。米凯莱几次发信谢绝,推托自己有病(对此无人质疑),派遣乔凡尼·费当扎修士和乌米莱·库斯托蒂亚修士代为觐见。但是很不凑巧,红衣主教说,佩鲁贾教皇派的人士密报给了教皇,说米凯莱修士根本没病,他跟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保持着联系。不管怎样,事情已经过去了,如今米凯莱修士看上去气色不错,心态平和,可以指望他去阿维尼翁了。不过,红衣主教承认说,面对双方谨慎派出的人选,要事先考虑好,米凯莱该对教皇说些什么,正像两派现在做的这样,因为目的都是缓和矛盾,以友善的态度化解争端。在仁爱的教皇和他虔诚的信徒之间没有理由存在这种争端,只是因为世俗人士的干预,这种争端才变得激烈,不管他们是皇帝还是总督,他们跟神圣的教会内部问题毫不相干。

阿博内紧接着说,尽管自己是教会的人,并且是教会所器重的一个教派的修道院院长(坐成半圆形就席的双方发出敬佩的低语声),但他并不认为德国皇帝不应过问这些问题。理由很多,巴斯克维尔的威廉稍后会论及。不过,阿博内又说,第一轮讨论在教廷使者和圣方济各弟子的代表们之间展开是很合适的,他们出席教廷召集的这次会晤,本身就表明了他们是教会最虔诚的儿子。随后,他邀请米凯莱或他的代言人来阐述他到了阿维尼翁将坚持什么样的观点。

米凯莱说,那天早晨他发现卡萨莱的乌贝尔蒂诺也在场,感到非常高兴和感动。一三二二年,教皇曾亲自邀请乌贝尔蒂诺起草一份有根据的有关守贫问题的报告。他清晰的思路、博学的才能和热诚的信仰是大家公认的,由他来综述方济各会经久不衰的主要思想观点是最合适的。

乌贝尔蒂诺站起身。他刚一张口,我就明白了他作为一个布道者和皇帝的人,何以会激发众人如此的热情。他的手势充满激情,声音令人信服,微笑富有魅力,思维清晰而又连贯。他的发言始终紧紧地吸引着所有的听众。他以支持佩鲁贾方济各大会所持观点的理由为开端,做了一篇博学多才的专题演讲。他说,首先,应该承认基督和他的门徒处于双重地位,因为他们是《新约》教会的高级神职人员,他们对财物拥有分配和施予的权力。他们布施给穷人和教会的教士们,就像《使徒行传》第四章里所写那样,对此,没有人提出异议。其次,应把基督和他的门徒看作个体的人,那是宗教能达到完美的根基,他们也是完全蔑视世俗的人。从这一点来说,可以有两种方式拥有:一种是世俗的,尘世的,帝国的法律是用我们的财富这几个字来下定义的。因为那些能得到法律保护的财富被说成是“我们的”,而一旦被剥夺了财富,我们就有权索回。因此,上诉朝廷的法官,从非圣职的世俗意义上捍卫自己的财富不被他人所剥夺,这是一种方式(而为了确定基督和他的门徒以这种方式拥有财富是异教的论断,他列举了《马太福音》第五章所言,“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路加福音》第六章里也有相同的说法,基督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主宰权和圣主的身份,并强令他的门徒效仿他;请看《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1],里面提到彼得对主说,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还可以有另一种方式拥有世俗的财富。为了共同的兄弟般的仁爱,基督和他的门徒凭借自然赋予的权利拥有财富,有人把这称作jus poli,即上天的法规,依照自然的意愿,没有人为的安排,符合正当的理由;而jus fori[2]是属于人为协议的权利。最初财物是所有人共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的财物不是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所有的人;只是在原罪出现之后,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分配财产,从那时起,就有了世俗的所有权,就像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而基督和他的门徒当初是以第一种方式占有财富,他们集体拥有衣物、面包和鱼,就像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中所说,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所以基督和他的门徒拥有了食物和衣服,并非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使用,他们仍然保持了绝对的贫穷。这一点在教皇尼古拉二世的谕旨《用尽所获之物》中早已得到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