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互相交流(第2/2页)

按着正常的航线,应该这几样至少有两三样才对。

只带回来珍珠的,那就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意外到了一个只产珍珠的岛,又好运气地回来了。

跟司小官人每天到天快黑的时候就去“寻花问柳”不同,少年封大牛带货,那可是极认真的。

他们刚进京的时候,封大牛还是满口的开阳县土话,虽然开阳县话跟京城的话差别不太大互相都能听懂,但有些词的语调和用法,还是略有点差别的。

业务员封大牛很是因为口音,遭遇了些嘲讽和鄙视。

但到了第六天上,封大牛就已经把自己的口音全都改了,如果不仔细听,基本听不出跟京城本地人的差别,封大牛也顺利地把他们带来的货品,卖出了一大半去。

而且还都是翻了倍的高价。

原本没打算靠这些货挣钱的司娓娓,都小小地吃惊了下。

司娓娓还是抢在金牌业务员把货物卖光之前,留下了几件用来送礼的高端货。

莺语给司娓娓介绍了位南方布商冯老爷。

这位冯老爷家在南边有上千亩桑田,也有自己的丝厂和织场。

冯家运到京城的货物,大都是织绵和绸缎。

虽然不是皇商,但品质在京城算是中上等的。

司娓娓其实对古代的高端丝织品还挺感兴趣的。

华国就曾被称为丝绸之国,可见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有不少精美绝伦的技艺花样,在现代都失传了。

毕竟,丝织品又不像是金银瓷器好保存,存到后世的少之又少。

司娓娓就从冯老爷手里买了好些,只求种类不求数量,这弄回去都是可以传给武三舅的宝贵资料。

冯老爷也不怕司娓娓会盗版,这个时代,能织出好丝料的商家门槛高得很,哪里是买回去就能搞的?倒是这位司小官人见识不浅,闲聊中时有灵光闪现,倒给他不少启发。

这日,司娓娓带了两件高端礼品过来,正是留下的羊绒衫,男式的花灰,女式的米白。

此时虽然是盛夏,但日子过得极快,用不了几个月就能用得上,就朝圩村出产的羊绒衫的手感,司娓娓还是很有自信能打动人的。

果然那两人一见就惊叹不已。

冯老爷甚至还想跟司娓娓合伙做这绒衫的生意。

但一听要养大量的羊,产绒量又极低,绒衫的价格堪比等重的黄金,这才打消了这念头。

拿人手短,投桃报李,冯老爷也贡献出了一个独家消息。

“这几日,朝中出了大事!”

“据说,那位远在东安省的三皇子,要走背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