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力论文(第4/19页)

看看生息在当今地球上的动物群就可以领会,凡是四条腿长得华而不实的,躯体都无一例外的苗条。胴体肥大如象的,四条腿都会相应的粗壮。可如果胴体大到了巨型恐龙这般程度,为了存活下去,这种动物的腿部肌肉恐怕得粗到在模拟图中看到的五倍。对于那根细脖子,道理也是一样。

在今天的动物世界里,衰老造成的运动能力的下降是和死亡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猛兽能活上二十载已属罕见,从前面论及的情况来看,侏罗纪的巨型食草恐龙的寿命不会太长。在它入睡时,无防备的脖子往往成了靶子,它们的大多数恐怕在风华正茂时就撒手归西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笨重的巨型恐龙早早地就集体灭绝了。

然而,通过分析出土的骨头化石的骨龄,人们推测出它们活了百年之久。甚至有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它们活到了两百岁。而且,巨型恐龙时代在中生代中占据了数千万年的时间。那么,它们究竟为何得到了如此的青睐呢?

有人会说,长达十三米的细脖子的作用就是使脑袋可以穿过树木的缝隙伸进密林的深处,吃到令其他动物望洋兴叹的位置上的叶子。要知道,他们为了活下去每天就要吃掉五百公斤之多的叶子。这等于是说,他们的脖子在一天里要将嘴巴送来的大量咀嚼过的叶子沿着水平方向源源不断地送到十几米开外的胃里,那么,它们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这一任务的呢?从客观上说,这是办不到的,除非它们的体内像罐头工厂那样装上了传送带。

雷龙这样的庞然大物是通过有氧呼吸来获取能量的,因此,它们无时无刻不需要大量的氧气。雷龙沉重的身躯对于它的生存极为不利,从生态常识上来说,它们基本上没有存活的可能。它们吸入氧气时要借助又细又长的脖子筒,这大大制约了氧气的吸入量。巨型恐龙的肺部所获得的氧气量绝对不会太充足,要靠这点氧气量来维持如此庞大的躯体,恐怕捉襟见肘。

再有,中生代最大的一个谜就是,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当时的地球正处于极端低氧的时期。在恐龙时代到来的前夕,地球史上最大级别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几乎遍及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将欧亚大陆上的大部分植物都烧了个精光。因此,植物产生的氧气量骤减,与之前或当今相比,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很可能下降到了三分之一的程度。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的低氧时代在此后持续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几乎涵盖了中生代的整个时期。

如果这是事实的话,到达雷龙肺部的氧气量就会更少,可以肯定地说,雷龙的生存条件恶劣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然而现实却是,在导致低氧时代的大事件发生后不久,恐龙时代就拉开了帷幕,朝着超出生态常识的超大型化有条不紊地迈进。我只能说这一有悖常识的现象是一个不解之谜,它就是地球这一星球一手制造出来的幻象。近来出现了一些观点,认为包括巨型恐龙在内的恐龙类具有超强的呼吸能力,可即便如此,如此低的氧气含量仍然会使这样的庞然大物在生存之路上举步维艰。

关于死沉死沉的巨型恐龙的最不可解释的一点,就是它那长度有十三米的脖子。光是脖子的重量就抵得上一头大象,向前水平挺直时还会极大地增加负重,顶着这样的脖子终日吃草、移动、就寝、起床的话,背部和肩部的肌肉都会吃不消的。

虽然有人会说,它不是还有一跟长长的尾巴嘛,这尾巴也是从早到晚地平举着,与前方的脖子构成一种平衡。但是,这在力学上也是讲不通的。假如它有一根没有关节、强度如一块铁板的骨头从头部一直贯穿到尾巴尖的话,自可另当别论,可如果它并没有这样的一根骨头,而是靠背部的肌肉支撑着一生的活动,这就超出了生物的肌肉能力。

让我们来听听桥墩设计专家是怎么说的吧。长长的脖子水平前伸,同时,长长的尾巴水平后探,我们可以把这个姿势比作一座大型的建筑,要想让这座建筑屹立百年而不会崩塌,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吊桥式结构设计,也就是在前腿和后腿的位置分别盖一座垂直的高塔,从塔顶上拉下钢缆将脖子的前端和尾巴尖吊起来。同时还要提心吊胆地提防这座建筑的“骨架”不致四分五裂。

医学界的看法则是,一天到晚将一根十三米长的脖子伸得与地面平行,还要将这个姿势稳定地保持两百年,能够完成此举的肌肉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任凭雷龙的肌肉再怎么奇迹般的发达强韧,它也顶多是在壮年期的十来年里尚可维持这一高难度的姿势,而当它的精力和体力一旦出现衰退,它便会岿然倒地,恐怕再也抬不起脖子和尾巴了。更不用说作为核心材料的骨头,尤其是骨头的连接部分所遭到的破坏了。

大概也是出于这种顾虑,当今世上盛行的描绘巨龙生态的模拟画都不约而同地犯了一个错误。大多数模拟画都对让雷龙生活在陆上感到“于心不忍”,于是乎将它描绘成一种水中恐龙。在众多的画作中,雷龙在海底漫步时,脖子像潜望镜一样的直上直下,只有头部浮出水面。

这是将雷龙与水中生活的蛇颈龙混为一谈的结果,也许是因为人们受到了当今唯一存世的巨型动物——鲸鱼的启发吧,可这终归是一种谬误。雷龙轻易不肯下水,何况它也不具备在水中畅游的能力。还有,它们不以鱼类或浮游生物为食,它们的生活舞台是陆地,树上的叶子是它们唯一的食物。

正如鳄类之于恐龙,蛇颈龙和恐龙也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尽管现在的学者们将它们合二为一了。我认为,有朝一日它们终将会被划为不同的物种。

除了被画成水中恐龙的模样以外,它们在陆地上行走的姿势也大都是以讹传讹:它们的脖子直上直下,像根烟囱,尾巴则在地上拖着。本人也承认,这种姿势在力学角度上固然很惬意,可遗憾的是,这是异想天开。原因就在于它的颈骨的形状。

弥足珍贵的是,出土的雷龙的骨化石几乎可以完整地拼出全身的骨架。只要仔细地观察颈部立刻就可以判断出,脖子顶端安上脑袋以后,它是不可能弯成直角垂直而立的。

酷似一条大蛇的雷龙的脖子由无数块颈骨组成,它们像货运列车那样连成一长列。试想我们在这列编队中再塞进两块颈骨使之成V字形。这时,高处的颈骨会挤作一团,很快曲度就到了极限。再怎么努力,这个角度至多是一百四十度而已。因此,它不可能像模拟画中常见的那样,将长长的脖子从肩头直接弯成一个直角,像烟囱一样的竖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