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螳螂 九、什么是危机干预(第2/2页)



我曾经见过一个失败得一塌糊涂的单亲妈妈,这个评价,是她给予自己的,而并非外人。现实中,她做得还不错,可她却总是放大孩子身上的缺点,并完全归咎于自己的教育失误。然而在金融危机并未席卷全球的时代,她不巧又失了业,这一次,问题就不单单指向教育,而要指向生计了。于是,她做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决定,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几十万元,全部转账到了父母的账户上,而后服药自杀。据她的遗书显示,她似乎把女儿一直成长到18岁,甚至包括上大学的钱,都计算好了,而她的积蓄,则刚刚好,稍有富余。这是足够拿出来让女儿活下去的钱,却不足以多一份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她把女儿的未来算计得清清楚楚,连通货膨胀率都给包括进去了,然后欣然赴死。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别把自杀者当做病人!他或许非常理性,只不过思考的方式和常人有所不同罢了。而这些,则是任何书本里不曾提及的。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不假思索地满足自杀者提出的条件。假如我同意李咏霖先生,答应在杨洁闹自杀的节骨眼上,去谈论复婚的事宜,那么无异于宣称:自杀有理,自杀积极!自杀可以解决像复婚这样重大的问题,那么自杀显然是一个可以沿用下去的好办法,像一切人类习惯那样,自杀会一而再,再而三……即使在自杀者即将实施自杀的前夕,这样做也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你在提醒她,自杀是个好办法。假如她已经站在了楼顶,那么这一念之差,就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局。

我没有时间和老威具体探讨这些细节,所以只能这样草草地解释,好在他的领悟力很强,没什么需要争论的,我们推门而入。

“对了,”一见到李先生那心急如焚的样子,我脑子马上飞快转动起来,“哦,对了,如果电话打通,那么你上来还要问她在什么位置,可不可以见面谈谈,如果她能作出回应,那我们立刻赶过去;如果她置之不理,你再说些她感兴趣的话题。”

消灭了纷争,大家行动起来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好不容易挨到了第一个十分钟,李咏霖给杨洁的手机打了电话。

电话是按了免提的,这样我也可以听到谈话内容。可是很不凑巧,一直到电话那头响起熟悉的提示,始终无人回应。

我眼瞧着李咏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说:“再打一个。”

会不会接,谁也不知道。危机干预可谓瞬息万变,你永远也无法预知下一步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