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雪为证 10(第2/3页)

“也许。”皇帝居然附和了一句。

多么可笑啊,那么多人费尽心机争夺的,竟然是一个假的玉龙子。

“冯惟良道长知不知道玉龙子是假的呢?”

“大概也有所怀疑吧。只是他不会像你这样,用砸的方法来验证。”皇帝嘲讽地说,“对冯惟良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当那枚玉龙子是真的。有玉龙子在,对天台山和他本人的地位都有所裨益,他何必自煞风景,非要证明其真假呢?反正,也没人敢说那是假的。”

“所以,陛下也打算以假乱真。关于玉龙子的流言太过纷杂,已经到了真伪难辨的地步。陛下只要拿出一个玉龙子来,就足以堵住天下人的嘴。正如陛下所说,谁又敢挑战它呢?”

“你啊。”

裴玄静低下头。

少顷,皇帝道:“是朕大意了。自从你这次回到长安,朕认为你应该接受教训,学乖了,所以才在你叔父的再三恳求下,放你回了裴府,也没有再派人监视你。没想到,你竟然打起了永安的主意。”

“是她自己想法找到我的,还说是汉阳公主给她的建议。”

“汉阳公主?”皇帝一哂,“你以为她是站在你这边的吗?不,其实她也一直在利用你寻找玉龙子,为了帮助太子得到它。”

“太子?”

“汉阳公主是李家的女儿,也是郭家的媳妇嘛,对郭家未来的前途相当在意。朕虽立了郭贵妃之子为太子,但郭家总是不够放心。朕也曾经当过太子,知道这种心情。”

当年,肃宗皇帝不就因为没有得到玉龙子而耿耿于怀吗?历史永远在轮回,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当今太子李宥乃郭贵妃所出,皇帝却把象征帝位传承的血珠给了傻孩子十三郎,令郭贵妃相当困扰。她一定担心,李宥的太子之位仍然充满变数。假如能够得到玉龙子,无疑是对李宥太子之位的决定性保障。

想必郭贵妃再三恳求了嫂子帮忙,汉阳公主便义不容辞了。

皇帝道:“说说吧,真的玉龙子在哪儿?”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

裴玄静茫然地摇头,玉龙子已经把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都夺走了,她还能再做什么?

皇帝像在自言自语:“有没有可能杨通幽从倭国取回的玉龙子就是假的?”

不,裴玄静觉得杨玉环没必要留着玉龙子。也就是说,天台山上最初所藏的玉龙子应该是真的。那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假的了呢?

皇帝又问:“你觉得皇太后知不知道真玉龙子的下落?”

王皇太后吗?裴玄静一愣,随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王质夫所知的玉龙子内情肯定来自于王皇太后,那么王皇太后是告诉了王质夫全部,还是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秘密呢?

裴玄静紧张地思索起来,《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末,也就是说在那之前,皇太后就把玉龙子的秘密吐露给了王质夫。但是从那时起的整整十一年中,《长恨歌》广为流传,王皇太后从未表现出任何不安,会不会是因为她本就知道天台山上的玉龙子是假的?可是元和十二年时,她又为什么突然急迫地要寻找王质夫呢?

莫非,从一开始就是汉阳公主假托王皇太后的旨意?要裴玄静去找王质夫的根本不是王皇太后,而一直就是汉阳公主?

从皇帝刚才的话中听出来,似乎是这样的。

难怪王皇太后从未亲自召见过裴玄静,所有旨意均由汉阳公主转达。至于贾桂娘,也很可能是被汉阳公主所欺骗,莫名其妙地献出了性命。

自始至终,所谓王皇太后要寻找王质夫,就是汉阳公主一手主导的骗局,目的就为了利用裴玄静打探玉龙子的下落。

其实她和皇帝一样犯了舍近求远的错,却不知道真相始终掌握在他们的母亲手中。

等等,裴玄静突然又想到,假如王皇太后是掌握全部真相的人,那么她又是从哪里得知的呢?只有一个可能:是先皇告诉她的。

贾昌!裴玄静的脑海中闪过春明门外的小院。陈鸿在《东城老父传》中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先皇为太子时,因怜恤贾昌,曾施舍钱粮为他专门造起了那座小院。

她明白了。先皇那么做,并非出于怜悯。贾昌和贾桂娘兄妹是玄宗皇帝与杨贵妃最信任的人。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杨通幽从倭国取回玉龙子以后,玄宗皇帝虽然让道门将它保管起来,但他仍然希望李家的后代能够得到它。于是,他把从道门取回玉龙子的暗语交代给了一个他所信任的外人,这个人谙知皇家内情,却与权力纷争毫无瓜葛,是唯一一个能够不偏不倚,忠实执行玄宗皇帝遗讯的人——贾昌。

而贾昌一直等到贞元后期,才等来了那个符合玄宗皇帝要求的继承人——先皇。

裴玄静的心快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了。

贾昌说出暗语之后,就没有活下去的价值了。但是先皇不仅没有让贾昌死,反而设法供养他,实可谓仁慈。但问题又来了,先皇取得暗语以后,有没有去向道门要回玉龙子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否则,天台山上就不会藏着一个假的玉龙子,王皇太后也不会将这些秘密泄露给王质夫,并对暗藏秘密的《长恨歌》的流传听之任之。因为在她看来,那些秘密早就没有意义了,以曲笔的方式记入一首诗,使之千古传诵,未尝不可。

王质夫却被蒙在了鼓里。

在裴玄静思索的过程中,皇帝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直到此时,才突然问了一句:“他……拿到玉龙子了吗?”

“他?”裴玄静猛然意识到,皇帝指的是先皇。她恐惧地瞪着皇帝,难道他竟能看穿自己的心吗?不,应该是他也想到了这一层,试图通过自己来证实他的推测。

从皇帝的脸上,裴玄静又见到了他对先皇无法掩饰的怨恨。

那么,真玉龙子究竟在哪里?它曾经飘洋过海,又历经波折返回大唐,它现在会在何方?

突如电光火石一般,裴玄静仿佛再次站到了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中:临摹在墙上的《兰亭序》,倭国遣唐僧空海,永贞元年的冬天,太上皇给予空海提前回国的手谕……

“你想到了什么?”皇帝紧盯裴玄静问。

裴玄静沉默。

皇帝一字一句地说:“裴玄静,朕命你找回真玉龙子。”

“我?为什么总是我?”

“因为你总能达到朕的期望……部分的。”皇帝奇怪地笑了笑,不知是在嘲笑裴玄静,还是在嘲笑自己,“其实选中你的并不是朕,而是武爱卿。然时至今日,朕佩服他的眼光。”

裴玄静还是沉默。

“说吧,你要什么条件,朕都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