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一道帘子(第2/2页)

“等等!”老年又喊了我一声,小心翼翼的说:“正屋里,就老爷子一个人,您进去以后随便坐,为了赶路,咱们没吃晚饭,茶水点心都是现成的,您不用客气,饿了就吃,但就一样儿,屋子里那道帘儿,您不能碰。”

大头和我说过,尚远秋见外人是不露面的,两个人说话要隔着一道帘子。很明显,这道帘子的作用,是遮挡视线,任何人都看不到尚远秋的真容。我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跟人谈交易,对这里面的门道不熟,就又求助似的望向小红花。

小红花对我微微点了点头,示意我答应老年。古行里头讲究入乡随俗,意思就是到别人的地头儿去谈事,要遵从主人的习惯,哪怕对方拉着你爬到树上去谈,也得照爬,这是规矩,奉行了很多年的规矩。

“我知道了。”我答应了一声,伸手推开了小院的门。

这是一个标准的带着北方民居风格的院子,院子里架着葡萄藤,墙壁上都是爬山虎,因为小院是孤立在荒地里的,所以很安静。院子里没有别的人,正屋的门是虚掩的,里面亮着一盏非常昏沉的灯,按老年所说,尚远秋害怕强光,平时入夜以后,屋子里是不亮灯的,看样子,这盏昏灯,已经是对我的优待。

我轻轻推开正屋的门,一股带着淡淡檀香的气味扑面而来。推开门的第一时间,我就看到了屋子里的一道帘,帘子是很厚的黑色绒布,把正屋彻底的隔成两半。

这两年,尚远秋隐然已经是古行里屈指可数的大金主,和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这人不差钱,院子很偏僻,外面看着也不起眼,但屋子里的摆设,已经不能用奢华来形容了。我旁边的那张椅子,是地道的海黄老料,嵌玳瑁象牙,明中期传下来的老物件,就算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这张椅子换一套三环内的商品房也绰绰有余。

说不清楚因为什么,一走进这个灯光昏暗的屋子里,我就感觉自己的感官好像无比的灵敏,我不可能透过那道厚重的黑绒帘子看到另一边的情景,可我很强烈的觉得,帘子另一边,有人。

那个人,可能就是尚远秋。

“你来了……”

我站在原地没有动,帘子另一边,传出一道有气无力的声音。那是一个男人的声音,但是非常的微弱,好像一年都没吃饭了,饿的半死不活。声音很轻,沙哑,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人久卧病床,除了说话,他连任何事都做不了。

他只说了三个字,但是这三个字传入耳廓的时候,我那种好像无形中被激发的敏锐的感官顿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应。

我觉得,这个说话的人的语气,我很熟悉。换句话说,这道帘子后面的人,我应该是认识的。

“别站着了……坐吧……”

这时候,帘子后面的人说出了第二句话,这完全是句客套话,跟所以主人接待来客时让座的口吻一模一样。我心里本来就产生了感应,听到第二句话,那感应一下子就变的无比确凿。

我敢保证,这绝对是一个我认识的人!

我慢慢坐到椅子上,死死盯着那道黑色的帘子,按道理说,老年把事情安排的那么周祥,应该不会有错的,这道帘子后面,多半是尚远秋。可我对我的感觉很有信心,我认识帘子后面说话的人。

但我思索着,又有点摇摆不定,我这个年纪的人,所交往的人的年龄不会太大,因为工作关系,李老可能已经是我认识的人里面,年龄最大的。

而尚远秋呢?当年他保护司母戊鼎不被抢走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活到现在,他的岁数至少得一个世纪出头,我可以肯定,我这一辈子,从来不认识年龄这么大的人。

一瞬间,我就矛盾了,一方面,我觉得自己一定认识帘子后面说话的人,另一方面,我的记忆里又没有相关的“存档”。

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冲动,想要掀开这道帘子,看看帘子后面的人,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