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第2/2页)

杨院士何许人也?

他是华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电磁弹射技术主持中馈第一人。

A国对于自己的军备技术的保密一向十分严格,他们就像是最吝啬的守财奴一样,只要涉及到科技机密,那就连一丝一毫的腥味儿都不肯散出来给人闻到。

别的不说,只说A国发布的所有视频资料里,除了内部的仪表盘之外,所有可能涉密的东西,他们哪一样不是严严实实地用防光布包裹好?

所以,在最初航母统一使用蒸汽弹射的年代里,A国对于电磁弹射的透漏……也就只限于电磁弹射四个字,以及寥寥数语的原理概述,和几段让人看不出所以然,只能感受到他们威慑的数据而已。

至今叶千盈所能查阅到的资料,有些是A国现在逐渐解禁出来,有些是根据华国现在的研究进程推测出来。

在最开始的时候,华国并没有大力发展电磁弹射技术的打算。在这上面,技术人员有一个悲观的预判,觉得论起航空母舰上的弹射技术,华国只怕差着A国五十年。

——这个论点出现在十多年前。

而华国现在的电磁弹射技术,则是杨院士自己力排众议,用自己的实验室和自己的人手做出来的。

走过无数的岔路,也处处节俭着成本,靠着自己的经验,以及分析着A国偶尔流露出的只字片语,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竟然生生做出了属于华国自己的电磁弹射器。

说一声杨院士是华国电磁弹射之父,绝不为过。

叶千盈对他的才华和坚持,唯有发自内心的佩服。

如果此行当真能够加入杨院士的团队,叶千盈宁可不显功,不扬名,只凭自己的微薄之力给这位院士一些关键方向的启发。

只要能够完善出成熟的电磁弹射技术,那便是足以称得上功在当代的大事。

————————————

甄选发送给孔老的资料,叶千盈用了一点时间。

这种资料肯定不能走互联网,也不能直接用普通的电子邮箱发。叶千盈在B大,其实可以用学校的内部网络,不过不知道是为了彰显重视还是什么,这次还是两个兵哥哥过来,直接从叶千盈手里拿了研究资料走。

这可真是……非同一般的信任啊。

叶千盈心里感叹。

倘若她是那种欺世盗名、喜欢虚言诳瞒的学术垃圾,见到孔老对此的重视程度,此时此刻只怕连汗都吓出来了。

但叶千盈心里很是放心——无他,她掌握的,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真才实学。

只是嘛……

为了让自己的“理论性推测”看起来更真实,也更能取信于人,叶千盈并没有把完整的电磁发射技术全盘放上,只做出了“基于自己能找到的数据,所能做到的猜测,以及进一步的推想”。

换而言之,那份资料行家看来处处都好,就是在结尾的关键之处,因为缺少关键数据,所以少一个很重要的论点。

嗯……要是一气读下来的话,那感觉大概相当于一个人只喘上来了半口气吧。

…………

那份资料和设想,在孔老阅读以后,感觉很有建树,最终还是转寄到了杨院士的手里。

杨院士和孔老的交情不算深厚,但是孔老为人耿介,很对他的脾气。

更何况,即使两人没有互相欣赏,就冲着同事之间的情分,人家都把东西送到你手里了,你也不能一点面子不给啊。

一开始,杨院士只是以为孔老想要提拔家里的哪个子侄,或者想要借着他的手,好好地给名下的某个学生镀一层金。

但是点开文档读下去……杨院士发现并不是。

这篇文章号称“浅述”,实际上写得鞭辟入里。即使部分情况号称“推测”、“猜想”、“没有数据,在此根据xxx做出设想”……,也没有偏离真实情况太多。

不如说,即使在多处进行设想的情况下,作者的思路还是稳稳地对准了电磁弹射的当下情况。

论文里隐晦地感叹了自己没有数据的遗憾。

杨院士:“……”

不给你数据你都这么放飞想象的力量,给了你数据,你这是真的要弹射上天啊。

等文章翻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杨院士下意识往下翻动,结果只看到了参考目录。

杨院士:“???”

嗯?这就没了?

不对啊!你这个设想很明显没有阐述完啊!

他愣了愣,想起了什么,飞快地拉着滑轮往文章开头翻,终于找到了这样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本文基于科学推理的基础上,仅阐述目前可得出数据部分的猜想”。

杨院士:“……”

这人谁啊!

还不快点挖到手下来干活?

哎呀,国内研究电磁弹射方向的,除了他之外,这个作者也找不到能投奔的第二家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