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篇 八佾篇第三(第4/4页)

【原文】

3·23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5)如也,皦(6)如也,绎(7)如也,以成。”

【注释】

(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5)纯:美好、和谐。

(6)皦:音jiǎo,音节分明。

(7)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评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原文】

3·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原文】

3·25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美也。”

【注释】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评析】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原文】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评析】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