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向左走,向右走—选择有时比努力重要(第5/9页)

二、树立更高的工作标准。给自己空出时间,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更多琢磨工作上的创新和发展,把看似平淡的工作做得更加精彩,甚至有趣。用心做,这些事情都可以成就一个人。

张明亮不停地点头道:“嗯,这样机会就出现了。”深谙职场之道的人都知道,升职、跳槽都会是自然发生的,既有规划,也不用规划。

“原来,我的焦虑看上去是对未来的选项不清晰。”张明亮自己分析道,“实际上,是我目前的工作遇到了瓶颈,找不到突破口。”

我接上他的话:“是的,所以本能地就会寻找一个确定的目标。但客观事实是资源的积累尚未到火候,即便确定了一个具体方向,如果不解决‘深耕细作’的问题,也依然拿不到自己期待的成就感。”

“我不纠结了。踏实,说起来容易,却要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啊。”明亮感慨道。

是的,绕了一个大圈子,这并不是我的设计,我所做的全部就是陪伴。陪他一起在迷茫中探索,一起在纠结中拉扯,不同的是,我还以咨询师的身份,带着抽离的视角,时刻关注着远方。

陪伴,需要力量。

转弯看见

几乎每一个领域都会有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的选择纠结,根据几个标准做判断,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是:感兴趣;有天赋;资源最近。其实,管理也是一种技术,之所以会对立起来看,就是幻想着“不投资,先看收益”,那么,不用纠结了,二者本没有区别。

把选择的纠结逼到死角

生活中,纠结与选择相随,无处不在。选择中,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件事情都有一个决策的窗口期。有时转瞬即逝,来不及做选择,就有了结果;有时却要忍受纠结的痛苦,慢慢熬过无可奈何的时光。而一旦把选择权交给时间,就开始向命运缴械了,说到底,都是心无定见的逃避。

主动选择,确实不那么容易。正视纠结,是解决纠结的最重要一步。

被推出去的纠结

徐莹是优雅的女士,从穿着举止上看得出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她是30岁的母亲,儿子一岁多了。

咨询信息表上显示,她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财务,目前正处于准备离职的状态。主要的职业困惑在于:离职之后,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这样的困惑,是源于对能力的不自信,还是有更多的期待呢?

咨询的时候,我们先聊了徐莹的职业经历。

徐女士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同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工作内容并不复杂,待遇很好。于是,在职业的幸福度得到很大满足的同时,内心的成就感有些不足,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提升。慢慢地,这样的成就感不足就变成了心虚,总想换个更大的公司尝试一下,但是投出去的简历都是石沉大海,这就加剧了那种对自己能力的不安。

内心虽有不安,但工作毕竟安逸,还能照顾家庭,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加大了她对工作的依赖,越来越逃避那种内心的不安了。直到有一天,老板宣布公司将要被收购,所有的老员工迟早都要离职。虽然她因为工作关系,可以延迟一年,但这一天迟早是要来的。

把自己逼出去以后,机会就出现了。一个机会是原老板推荐的,继续在另外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做跟单。另外一个机会是一个朋友推荐的,是去一家培训公司工作,做组织管理。徐莹的纠结就在于这两个工作怎么选,哪一个工作才能让自己更有发展呢?

看重什么

这是两个看上去并不相关的工作,不相关工作的相关点就是每个人看重的价值。所以,工作选项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事人怎么看这些选项。

在描述两个选项的时候,徐莹明显对继续在外贸公司工作有点“嫌弃”了,她担心自己还会出现之前的工作状态,能力没得到提升,安逸的工作让自己越来越缺乏价值。趁现在还年轻,她希望尽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拥有一份让自己有发展的工作。

咨询进入关键点了,来询者已经展开了她自己的生涯地图,咨询师此时只需保持清醒、觉察、好奇,像一个见过无数迷宫的智者,来到一个院子里,和院子的主人一起探索院子的奥妙。

接下来的咨询,我一共问了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工作算是有发展呢?

这并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关注的是徐莹的看法。

徐莹说:“一个有发展的工作会让我的能力有提升,能够不断获得成长,而且能满足成就感,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也不错,同事之间能够相互支持。”

“你希望提升的能力具体指的是什么?你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成长?”我要帮她更加明确这个诉求。

“就是一种自己的职业价值不断增加的感觉,我的简历会让我升值。”看上去,她对自己的职业诉求蛮清晰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在外贸和培训公司这两个选项之间纠结呢?

纠结之处,必有诉求,有趋有避,想得难舍。

徐莹说,在培训公司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一个高端培训项目的运营,持续稳定。这份工作的最大价值就是平时可以接触到高端人脉,学员都是优秀的职场人、企业家,相信自己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徐莹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这份工作的薪水不高。而另一份在外贸公司的工作呢,薪水也比现在低了些,但好歹是在同一个行业里做,熟悉些,没有什么切换成本。

在讲理想状态的时候,能力提升、成就感、同事团队是主要要素,可是一谈到纠结,决定因素马上就变化了,经济报酬、社交关系、稳定性都出现了。

我把这些呈现给徐莹看:经济报酬、职业发展空间、同事和团队关系、稳定性、社交关系。然后问她:“哪些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呢?”

要素抽象出来,纠结就显现出来了。徐莹有些犹豫不决。

我挥了一下手说:“先不着急做选择,我们再多说一些。”我知道,不管是抽象讨论,还是就事论事,都会让人左右为难。要么陷入假想的纠结,要么陷入具体的限制。这时候,需要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来回穿梭几次。

我们一起对每个词进行了分析:你对这个词的理解?你期待的满意程度?每个选项可以多大程度地满足每一种价值?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