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不要轻举妄动(第4/5页)

* * *

2011年8月,身患绝症的史蒂夫·乔布斯辞去了自己在苹果公司的职务,《波士顿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精彩的文章,标题就是《失败》,在篇首语写道:“没有人比史蒂夫·乔布斯经历过更多失败……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他的设计不够潮,他的产品不够引起轰动,他把公司带到了万劫不复之中。”乔布斯的职业生涯被摧毁了,《环球》写道:“失败就像伴侣一样伴其左右,即便在成功时也是如此。”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道理:获得巨大成功的Macintosh电脑(带动了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前身是没有成功的lisa电脑;乔布斯的NeXT型电脑并没有受到市场的青睐,但今天大行其道的Mac软件系统正是取自NeXT的操作系统;还有没有多少人知道的ROKR手机/音乐播放系统,也被运用到了iPhone系统之中。

这些文章的意思与霍华德一直教给他的学生和家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它教会那些企业家(或仅仅是经营自己工作的人)一个道理:

失败会播下将来成功的种子,而成功也携带着失败的种子。

乔布斯的经历恰恰证明了前者,而霍华德和我所认识的一些人也正如后者所说的一样。这些人在生活中某一方面获得了成功,但成功却给其他方面播下了抑郁和失败的种子。造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的因素很多。有些人低估了为了成功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我的朋友詹,他成了全国知名的慈善组织之一的总裁,随之而来的除了名望与高薪,还有高负荷的工作和时刻曝光在大众面前的巨大压力。

有些人则把成功当成沙滩上的沙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意地让它们从指间溜走。从音乐人转行为商人的杰西·伊兹勒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杰西是名著名跨行企业家:他是侯爵喷气机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在2011年推出了备受争议的成功产品:能量含片。值得一提的是,球星小皇帝勒布朗·詹姆斯还是他的合伙人之一,但是杰西最初却是一名说唱歌手,在大学时就展现了自己的音乐才华,录制了唱片。他当时用“杰西·詹姆斯”作为自己的艺名,发行的首张专辑获得了极大成功:主打单曲进入了美国公告牌前100大热门单曲,在2004年还参演了一部电影;他的音乐录影带也在MTV频道热播。但在这些成功之后,他的职业歌手道路也走到了尽头。“我一直都是靠直觉在做这些事,从没想过设立什么目标,也从没想过下一步该做什么。”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周围挂满了抱着能量含片盒子的勒布朗和阿玛尔·史杜达米亚的肖像。“当我出现在MTV台时,感觉就像是已经爬到了顶峰,我只要踏实坐着看风景就够了。但不幸的是,我还没坐多久,音乐圈就把我淘汰了。”当然,没过多久杰西就另起炉灶,再次为自己找回了成功的感觉。但是职业歌手的经历依然是他难以忘怀的一次教训,他用“失败使成功突然衰竭”来形容他的说唱歌手生涯。

在某一领域的成功也可能引发潜在的失败。“有时成功会让人变得盲目,无视光环以外的危机。”霍华德说,“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就是商场得意,可与爱人和孩子的关系却出现了问题。”有时这种盲点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但有时却是由他们身边想要“保护”他们、“支持”他们,或者“不想让他受到伤害”的人造成的。霍华德有一个这方面的经典案例,能说明这种现象是怎么拖垮整个行业的。“在上个世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振兴产业,底特律的汽车公司老板们每天都把公车送进车场进行检修。”他说,“在老板们当晚开车回家之前,机械师想尽办法解决掉各种问题。结果造成这些企业的老板压根不知道他们的客户会面对什么样的车辆问题,从而流失了很多客源。”

不管你怎么定义成败,显著的成功和重大的失败都可以成为你的潜在经验。它们都各有各的转折点,都可能阻碍你达成你的精神遗产观,即便你完全没有意识到。成功也有自己的发展趋势,有时会引领你走向一个有悖于你初衷的方向上去。你得到一份新工作,而且是你十分擅长的领域,你被提拔,涨了工资,工作时间延长了,职位越高竞争也就越激烈,你只能付出更多努力来维持成功。有一天,当你醒来时发现成功把你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你曾许诺要多陪陪家人,结果你却食言了,而且发现你对很多事的处理方法是你自己不能接受的。这些经验,都是卡特·卡斯特所经历过的:对成功的追求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成了自我摧毁,而不是人生追求。直到有一天他决定停下来,深呼吸,重新开始。

以类似的方式,成功可以把你从正常轨道领到一种被霍华德称为“裹足不前”的情况中。“如果你擅长做什么事,发现工作起来易如反掌,还能得到很好的报酬,即使你失去了兴趣你也还是会忍不住继续做下去。有一天你望向周围,发现这安乐的氛围让你看不到太阳,也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看起来美好的情形像泥潭一样牵绊住了你的手脚,你得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从里面爬出来,但是很不幸,你被困住了。这种情况就像我第一次在哈佛商学院教书时遇到的那些同事一样,这也是很多职场中的人所担心的。就业市场如此惨淡,他们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现在的工作不放,虽然薪资让人满意,但工作却不能让人开心。”

更多情况下,我们会被失败击倒。一个主要却不被人注意的原因就是我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从中只获得了错误的教训。“如果对失败进行剖析,”霍华德有一次讲道,“失败分为三种:一种是受外力影响,对此我们的应对能力有限;另一种就是出于我们自身的原因,因此我们也更容易对付;第三种是道德方面的失败,这种失败经常被伪装成成功。应对失败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搞清楚我们面对的是哪一种。

“这需要我们客观、诚实、主动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你需要拥有足够的自信说:‘这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办法,我不能因为这件事而改变我努力的方向。’”

我最近认识了一位高级保健公司的总裁,她叫梅根,最近一段时间被各种“内忧外患”折磨得近乎人格分裂。在经历了差不多二十年稳定的成功——从知名大学毕业、进入华尔街工作、读研、在保健企业领域扮演了一系列重要的角色之后,她触到了暗礁。五年里,她相继被三份不同的工作解雇。在客观了解了她三次的遭遇后,我发现这完全就是“天不时地不利造成的人不和”:在第一份工作中,她的老板刚刚被解雇,整个部门处于重组阶段;第二份工作的公司刚刚被收购,正在经历裁员;第三份工作中,刚刚上任的老板觉得梅根能力过强而不想用她。挫败感和巨大的压力让梅根感到十分惊恐,“我觉得连续失败三次一定跟我个人的性格或能力有关系。”有一阵子她甚至考虑回到学校做一名保健师,直到她以前的一个同事看重她的能力,请她去做高层管理者,梅根的“失败之旅”这才告一段落。这个故事以喜剧收尾,因为梅根非常喜欢新公司的稳定工作,但她也算是饱受了心理上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