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如何站在富人堆里

(01)

先来道智力测试题:

工业化带来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地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对此问题,你如何看?你认为人类还有希望重返美丽而温暖的田园风光吗?

坦白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透露出一个人,对这世界规则的基本认知。

(02)

吴晓波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不料这句话惹来麻烦,有朋友在回复中质问:我穷,我拖鞋短裤囊中空空,如何往富人堆里站?海天盛宴知道不?我去了,可人家根本不让我进,我连门都进不去,咋往富人堆里站?

另有朋友说:往富人堆里站,这话说得轻松,你试试就知道,上市公司的酒会,不是没参加过,可是收获的却是满心悲凉满腹辛酸。所有人都围着有钱的大老板献殷勤,你穿一身地摊上淘来的西装,手拿红酒站在那里,自尊就如同被人家扔掉的纸巾,任人践踏……

这回复,实在是让人欲哭无泪。

对语言的理解,有道智力门槛。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意指你经济可以贫穷,但大脑的思维不可以穷困,一个人的观念主导着他的行为选择,而一个人的选择,基本上来说就是他的命运了。

要想站在富人堆里,改善自我的命运,那就必须清理一下自己的思维,看自己的脑子里,是否有不兼容于财富的思维系统——如果你的思维与财富法则背道而驰,那就需要认真地想一想了。

(03)

大概四年前,有一波留学生归国,留美留英博士浩浩荡荡回来,见饭局就勇敢地往上冲,寻找各自的机会。就在一次这样的场合里,有个女孩讲述她室友的故事,我听了后印象深刻,可以拿这个故事,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做个注脚。

她的室友——据她说是个没什么脑子的女孩。女孩在国内读的大学,专业课学得稀里糊涂,但性格外向,是社团的活跃人物。有一次,社团搞辩论赛,抽签论正反方。

她抽到了反方。

这张签,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04)

女孩抽到的签,就是本文开头的测试题——工业化带来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地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对此问题,你如何看?人类还有希望重返美丽而温暖的田园风光吗?

女孩抽到的签,是为工业化辩护,可她大概接近于一个环保主义者,对工业化深恶痛绝,突然间要求她转变立场,替工业化说话,这让她愤怒至极。

愤怒也没办法,辩论这东西,是强化自我存在感的难得机会,她还得硬起头皮,准备材料。

这一准备,女孩一下子就崩溃了。

她发现,此前的她,实在是大错特错,错到了没谱儿的地步。

(05)

女孩是这样准备材料的:

她先考虑,假如中国没有工业化,情况又会怎样?

结果让她不寒而栗——假如没有工业化,中国根本养不起十几亿的人口,也就是说,现在吵吵嚷嚷反对工业化的人们,九成九得活活饿死。

再向前追溯,女孩发现,清朝以前,中国人口始终难以过亿,就是因为农耕作业的生产力太低,而且又没有相应的避孕措施——避孕套也是工业化的成果——当时的中国人过着极恐怖的生活,大多数人家拼命地生,几乎每户人家,都有饥馁时活活饿死的孩子,活下来的人刚刚十几岁,就立即紧张地投入生育期,古时代的中国人,完全是活一天是一天,玩命抗争,根本没什么未来可言。

到了明末,从美洲引进了玉米,但偏偏遭遇“小冰期”,导致明朝经济崩溃,清朝之后,中国人有了玉米啃,人口终于突破了亿人大关。但这一亿人仍然是为生存而拼挣。所以这片土地上战事不断,打个不停,说到底就是没的吃。

女孩经计算发现,现时代,中国假如不采用化肥,这片土地最多能养活两三亿人,而且是靠着啃玉米喝糊糊的那种低质量生存。所以中国非得走工业化不可,不工业化,中国人就无法获得经济自由,稍有个水灾旱灾,就会有很多人饿死。

是工业化让中国人获得了生存尊严。发达的交通,漂亮的衣饰,休闲时间……一切都是工业化的成果。

无脑女孩最后发现,不是工业化有问题,而是人本身有问题!

(06)

是人,对生存急切而贪婪的欲求,导致了环境被破坏。女孩计算过,一个人活一辈子,大概要吃掉4头牛、15头猪、21只羊、1200只鸡、13000个鸡蛋;洗澡7000次,消耗10万吨水……一个人一辈子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约有40吨。

想象一个坐在40吨垃圾之中的人,颤抖着写出计算结果:如果没有工业化,中国只能停留在封建时期。在清朝,一个人需要911个人无怨无悔地劳作,才能活得像个人样。工业化后,20个人就能够让一个人过上体面的生活了。

女孩第一次意识到,她的脑子里,不知被什么人灌进了可怕的垃圾,让她无视工业化赋予她的自由与尊严,固执地跟社会规律对抗。

然后她开始想,还有什么社会规律,被她那奇怪的脑壳拼命反对的呢?

是社会化大生产!

(07)

女孩猜测——很有可能是猜测,对工业的憎恨,来源于人们对社会化大生产的厌倦,以及对古时的残酷现状缺乏了解。而事实上,正是社会化大生产,让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财富。

财富!

财富是通过社会化大生产线流动的,赚不到钱的人,一定是对社会大生产的概念缺乏了解的人。要想赚到钱,改变自己一贫如洗的命运,就必须琢磨这条流水线,看看哪条支流上资金匮乏,哪条支流又是财源滚滚。

美国作家冯尼古特曾在小说中使用过类似的暗喻,意指财富是一条河,寻常人等犹如瞎子、聋子,满荒野乱转也找不到河水的所在,只有耳聪目明之人,才能够发现这条河流在哪里,只要你冲到河边,就可以找个舒服的地方趴下,不紧不慢地啜饮了——当然现实没小说那么容易,但这条财富之河,找了半天找不到,这事儿不怪你。可连找的意识也没有,这就有点不妥当了。

(08)

接着,无脑女孩不无悲哀地发现——也许她根本没想这么多,但我们替她发现好了——由于生存条件的困窘,导致了穷孩子与富孩子,差的不仅是钱,在智力上也拉开了无法想象的鸿沟。

富人家的孩子,可以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地做他们真心喜爱的长线项目,不求赢不图利,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因为他们喜欢。及至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时,就可以收获他们人生的丰盈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