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4/14页)

回望我们生活的社会,生命中有不少匆匆过客。但是人们却不曾忘记留下自己的一份爱,一份帮助。内心的丰厚积淀来源于爱,美丽便也会因为爱而散发至全身。有爱,才有奉献;有奉献,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美丽。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美丽,她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是一个人对社会、人类、自然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它在我们生命中播种、萌芽、生成,使生命具有诗性的美丽光辉。

无所求的真朋友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关于友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个性、不同气质、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你会与很多人相识、相遇。有些匆匆而过,有些相交、相知,还有一些是相交过后的老死不相往来。不知道为什么,每每谈到人,总是会想到友情。想到友情,总会联想到“高山流水”四个字,似乎只有这四个字才配得上纯粹的友情,也只有它,才可以称之为友情。

“高山流水”的故事最先出自郑国人列御寇的《列子·汤问》,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成书于大约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内容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明朝人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篇短短的小说中把这个故事讲述的更加荡气回肠。

两千多年前一个细雨淅淅的黄昏,一个被称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俞伯牙,和另一个可以被称作是我国最早的音乐鉴赏家——钟子期,在汉江岸边邂逅了。荀子在《劝学篇》中曾高度评价过俞伯牙的琴艺,说:“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思就是说:匏巴鼓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越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首而听。可见其琴艺之精湛,而子期竟然能听懂曲中深意,称其为音乐鉴赏家亦不过分。

就在那天夜里,弹琴的是俞伯牙,听琴的是钟子期。一个是晋国重臣,一个是山间樵夫。巨大的门第差异、身份差别,并没有成为它他们声气相投、肝胆相照的障碍。相反,他们因为不同的阅历、不同的际遇而相互启发、相互砥励,结为知音。留下“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的千古绝唱。留下的,还有那个千古未能实现的一年之约。

第二年,子期因伯牙的赏识而努力学琴,导致英年早逝,未能赴约。为寻找这位知音,不远万里而来的伯牙,见到的只是一座孤坟。为了纪念和哀叹这位知音,伯牙在坟前,再一次演奏了他们初遇时的那首曲子。奏毕,伯牙泪流满面。随着一声长叹:“从此知音绝矣!”伯牙摔断瑶琴于子期墓前的石头,发誓终生不再操琴。

后人有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叹道:“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非常准确地反应了伯牙当时的心境:“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高山流水》这支琴曲,遂成为歌颂友情的绝响,被后人称之为琴曲之王:高山者,友谊之崇高巍峨也;流水者,友情之绵绵不绝也。余秋雨先生在《关于友情》中这样评价,“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面对这样的友情,我们无法表述出他的高远与珍罕,能够留住的,就仅仅只是“高山流水”四个字,它成为所有人强烈而飘渺的期待。

《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其乐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成所著的《神奇秘谱》,成书于1425年。里面对该乐谱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根本无法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虽然人们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但完全是“心向往之”,对其中的音乐并无切身体会。现在流传较广的《高山流水》曲谱,是山东盲人艺术大师王殿玉先生所创,属古筝曲,与古琴曲《高山流水》有很大的区别。但因为它们的乐曲名字相同,常常被人们弄错,以至于张冠李戴、混淆莫辨。

据历史记载,俞伯牙的后辈中,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做高渐离。他精通音律,擅长击筑(古代一种乐器)。当年与荆轲一见如故,结为知己,认荆轲为大哥。后荆轲受燕太子丹所托去刺杀秦王,为表达自己对荆轲的敬意,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亲自为其击筑高歌。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千古绝唱。相传该曲音韵铿锵,声震天地,成为《高山流水》的副本。《易水歌》之所以能成为《高山流水》第二,并不是说两首曲子一样,而是高渐离与荆轲的友谊堪比伯牙、子期。荆轲刺秦王失败后,高渐离隐姓埋名,想方设法接近秦王,以完成荆轲刺秦王的遗愿。最后他被秦王熏瞎了双眼,拼尽全力,仍然未能谋刺成功。两个前赴后继的知己,用自己的热血又一次演绎了俞伯牙、钟子期他们高山流水般的友情赞歌。唐代著名的诗人骆宾王有感于他们的故事,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篇——《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至今水犹寒。”这首诗既咏史又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山未可嵯峨,水不必泱泱,山傍水而愈显高,水依山越发温柔,琴弦可以有滞涩,曲调可以论古今,只要知音,弦断也能听。高山有自己的绝唱,流水能听懂,因她是他的知音,历经二千年的沧桑,他只消在冷冷的七弦上优雅的一挥手,那汹涌的此起彼伏的流水便会为他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