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拮据(第2/2页)

在奇妙而古老的顺势疗法大夫——时间的治疗下,一个人会逐渐习惯于手头拮据,正如逐渐习惯于任何别的事情一样。你一眼就可以看得出老手和新手之间的区别。老手有着多年凑合应付和拼命奋斗的习惯,已是无动于衷的人,而新手却是可怜虫,他竭力掩盖自己的穷困,而且经常处于怕旁人发现的痛苦之中。再没有比他们每个人拿表去典当的方式更能明显地展示出这种区别了。正如诗人在某处所说:“典当时的真正轻松感来源于艺术,而不是机会。”老手走进他“叔父家”,神情自如,跟走进裁缝铺一样——多半还更为神气些呢。店员甚至彬彬有礼地侍候他,这立刻会引起旁边柜台女营业员的愤慨,她讽刺地说:“如果是经常的老顾客,多等一会儿没关系。”啊唷,这笔交易进行得愉快而认真,看得出很可能是一笔利息3%的好买卖。可是,第一次进当铺的生手是如何完成他的作业啊。相比之下,小学生第一次提出问题倒是信心百倍的了。他在铺子外面来回徘徊,直到他成功地引起了附近街道上所有无业游民的注意,同时也使巡警的心里产生极大的怀疑。他先对着橱窗里陈列的商品细细观赏,故意让过路人产生一个印象,以为他准备买钻石手镯或这类微不足道的东西,然后终于抬脚进店,努力做出昂首阔步、满不在乎的样子,而实际上却流露出绅士打扮的扒手的神情。到了店里,他说话的声音太小,完全让人听不清,所以不得不再重复一遍。他东拉西扯讲到他有一个“朋友”,随即提出“贷款”的问题,这时店里便马上叫他上右边院子,转拐处再上二楼。他出来时那张脸简直可以点燃你的烟,而心里只留下一个坚定的印象,觉得全区居民都在观看自己。到了正确的地点,他却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和住址,整个神态显示出无可救药的愚笨无能。人家厉声问他“这东西”是怎样来的,他结结巴巴述说一阵,前后自相矛盾;若不坦白承认是当天偷的,那才是一个奇迹呢。因此,店里告诉他,他们不跟这类赃物打交道,而且劝他最好赶紧脱掉干系,越快越好。他摆脱这家当铺倒是快得很,同时脑子里什么也回忆不起来,直到不知不觉跑到三英里以外的地方,而他怎会跑到那里去,自己一点儿也不明白。

这里顺便说一下,非要去酒馆和教堂询问时间不可,这又是何等尴尬的事。酒馆的时间一般都太快,教堂的时间则太慢。此外,在酒馆外面努力瞥一眼里面的时钟总有极大困难。

假如你轻轻把回转门推开一条缝,瞪眼往里一瞧,你就会招来女招待的蔑视的眼光,她马上就把你归入本地偷偷摸摸行乞要钱的那号人物里去。你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在座一部分已婚顾客的担心忧虑呢。时钟你倒没瞧见,因为它挂在店门后面,但你想轻轻退出来的时候,脑袋却让门夹住了。另外一个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窗外跳起来瞧。街道上的年轻居民们看见了会怀着期待的心情聚集起来,可是在这套动作做完之后,你却没有拿出班卓琴来开始唱歌,他们就会大失所望。

在你的表刚送去“修理”不上半小时,准会有人在街上挡住你详详细细询问时间,我倒很想知道这究竟是哪条神秘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你身边带着表的时候,却没有人对这个问题表示一丁点儿的好奇。

亲爱的老太太、老先生由于对拮据的滋味一无所知——但愿他们永远如此,为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祝福吧——所以他们便把当铺看作堕落的最后一个阶段;可是对此事懂得较多的人(这一点读者无疑早已注意到了)则像一心想上天堂的小男孩一样,经常在那里碰见许多人都是原先未曾料到会看见的,因而惊奇不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样做是一个比伸手向朋友借钱更自主得多的办法;熟人当中有些人每每倾向于“需要两英镑度过明后天”,我总要竭力点醒他们这一点。不过他们大都不愿听取。有一次他们当中有一人说,他反对典当所遵循的原则。我想他如果说他所反对的是利息,那么他的意思就更接近实情了,因为25%的利息的的确确是太重。

经济拮据有各种不同的程度。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感到缺钱——大多数人程度更甚。有的人由于差一千英镑而拮据;有的人则因少一先令而窘困。恰在这会儿我自己就急需一张五英镑的钞票。我只需用一天或两天。我有把握充其量不出一星期就定能偿还。读者当中若有哪位女士或先生愿意借给我的话,我将不胜感激之至。他们可以把钞票寄给我,信封上写“菲尔德、吐尔两先生收”,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仔细地把信封贴牢。我可以给你一张借据作为抵押。


【注释】

[1] 原文bob,俚语,即一先令。

[2] 伦敦东部港口附近地区,多为工人住宅。

[3] 伦敦一条繁华街道,以其时髦的商店、俱乐部、旅馆和住宅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