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2页)

严格地说不是“羊羔体”获鲁奖文学奖,因为那两首诗没有出现在参评著作中,只是车延高获奖后人们从他的博客里找出来的而已。

我对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评价并不像很多愤怒的诗人所想的那么低,我觉得,相对于前几届,本届获奖的五位诗人大部分都是实至名归的,傅天琳早有诗名,近几年的作品堪称信手拈来又出神入化;刘立云一直是被“民间”诗歌界低估的诗人,事实上他的很多作品非常优秀;雷平阳就更不用说了,我把他的获奖当作是对此次整个鲁迅文学奖评选的一次提升。包括最受诟病的车延高,也写过不少好诗,而且,他也不是鲁迅文学奖颁奖以来最差的获奖诗人。

近十年来,“80后”作家风生水起,但多数人的目光停留在少数偶像作家身上,对“80后”诗人的关注远远不及前者,在你的视线之内,有哪些“80后”诗人值得推荐和关注?他们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质?《一个人的诗歌史》的续篇会写到他们吗?

如果前几年你要我列举“80后”诗人的名单,我会很乐意,但今天我暂时不想说。我前两年还和一个“80后”朋友合作了一套影响颇大的诗歌选本:《“70后”诗歌档案》和《“80后”诗歌档案》。即使是那个时候,“80后”的小兄弟们也能持有一种可爱且可贵的狂妄,但这两年情况已经有所变化,“80后”诗人普遍失去了当初那种锐气,很多诗人变得和他们的前辈一样世俗、谨慎、左顾右盼,甚至完全融入了“70后”之中。也许这是年龄的增长和对世道熟悉之后一种“识趣”的选择,但过早地丧失锐气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却是一个伤害。

至于以后《一个人的诗歌史》会不会出现这一拨诗人的面孔,我现在也还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至少第三部还不会出现“80后”诗人。

提问者:《生活新报》记者于海军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