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小姐(第5/5页)

她又转而抽泣起来,但不管是抽泣还是谩骂,我们都无动于衷了。她的执着也是徒然的。我过去也曾体验过这种奇怪的感觉,一种时间上的僵持或者说是扭曲。其实我多么希望我从她那里买了可乐,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尽管我们还有时间去弥补。假如真有业和转世之说,我肯定会投胎成那个我们没有买她可乐的抽泣愤怒的女孩,而不会投胎为那个我们买了可乐的无腿男孩。也许我会投胎成那罐可乐:被重重地放在地上,滚烫的,没人想要的,即将要爆炸的。最有可能的是,此种循环是完整的,而我——正如尼采所言——将重生为自己,重复同样的场景,重复同样的错误,重复那导致错误的一切经历,永无止境地,永劫回归。

我们站起身走了。

我们走下寺庙的台阶时,听见我们买了可乐的那个男孩在叫我们,与我们道别。

“谢谢你,先生。”他说道。“祝你好运,先生。祝你幸福,先生。”我回头望去。他平衡了一下双拐,一条残肢在半空中晃荡,艳阳之下他的剪影,正在挥手与我们告别。

(1) 迪夫(Dave),大卫王(David)的昵称,完美之人,也是被爱之人。

(2) 火人节(Burning Man),是一年一度在美国内华达州黑岩沙漠举办的活动,火人节这名字始于周六晚上焚烧巨大人形木肖像的仪式。这个活动被许多参与者描述为激进的自我表达以及彻底自力更生的实验。

(3)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1932—2007),波兰最著名的驻外记者,尤其擅长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报道。

(4) 詹姆斯·芬顿(James Fenton,1949— ),英国当代诗人和著名战地记者,他在东南亚做记者期间,经历了近代印支半岛最大的动荡,在柬埔寨、越南、泰国、韩国、菲律宾,发生了一幕又一幕的屠杀事件。

(5) 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1939— ),成长于澳洲悉尼,目前定居英国伦敦。他是一位优秀的战地记者、作家与制片家,两度获颁英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记者”。皮尔格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最受肯定的新闻作品发自柬埔寨(收录于《别对我撒谎》一书)与越南。

(6) 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豪华酒店。

(7) 红色高棉杀人场(The Killing Fields of Choeung Ek),距离金边市15公里,是红色高棉建立的集中营。

(8) 纱笼,一种服装,类似筒裙,由一块长方形的布系于腰间。纱笼盛行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区。

(9) 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画家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

(10) 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1912—2012),是和卡帕同一个时代的女摄影师,因为给玛丽莲·梦露拍摄私影而在业界出名。

(11) 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1888—1935),葡萄牙天才诗人。

(12) 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派诗人,曾在哈佛大学和密执安大学攻读英文,1951年定居纽约,其诗采用口语及开放的结构,即兴、反理性,在幽默机智中又有荒诞感、梦幻感,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开创了反文雅反高贵的诗风,影响很大。1966年不幸死于车祸。

(13) 奥登(W.H.Auden,1907—1973),英国诗人,1922年始写诗,1925年入牛津大学,渐获诗人和哲人的声誉,他是继T.S.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14) 20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热播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