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2章 建储(第2/4页)

终于天子下定决心。

三月初七日,天子下册立册封本予内阁,选定本月十五日举行太子册立大典。

闻此消息,赵志皋立即告知群臣,并让林延潮连夜起草册立诏书,京城内外官员闻此无不欢欣鼓舞。

消息传至慈庆宫,皇长子喜极而泣,孙承宗,李廷机等人也陪着皇长子默默流泪。

次日,赵志皋,林延潮,沈一贯与六部九卿廷议。

赵志皋将册立太子诏书给九卿商议,九卿以为林延潮所起草的册立的诏书文辞用典无不妥当。

同时廷议九卿一致决定册立诏书诏告万民后,再进行大赦天下。

死罪罪轻者改为流放,流放改为徒刑,徒刑改为杖刑,杖刑以下赦免,并清理庶狱,蠲免赋税。

一切恩典随着太子册立后一并传至各州县官员,惠及百姓。

从初七至十五日,这下诏至册立的时间实在太短,但官员们对此不敢有丝毫异议,就怕时间一长,天子又搞事……故而各衙门都忙得是鸡飞狗跳。

这几日官员们所呈给天子的奏章也是满满的歌功颂德之词,整个天下呈现出一等太平盛世的气象,为了皇长子册立大典添加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

期间天子也颇为关注,数度下旨催问内阁册立大典的进度。

至于内阁里三位辅臣都忙着操办此事,一把年纪的赵志皋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皇太子册封事,但在这个时候却是很不争气地再次病倒了。

故而内阁大事都压在了林延潮,沈一贯身上。

还好这两位阁臣都是精明能干,任何千头万绪的事都能处置的井井有条。

到了十一日,林延潮,沈一贯正在阁内吩咐礼部,光禄寺,鸿胪寺官员,太子册立典礼的事。

沈一贯言道:“洪武永乐之时,皇太子册立之仪到三殿之上受册宝,宣德嘉靖以后改为至文华殿受册宝。但种种典礼仍在三殿之中举行,眼下三殿皆被焚毁,你们一部二寺议得当补救?”

礼部左右侍郎分别是冯琦,朱国祚,光禄寺卿书李植,鸿胪寺卿为张栋。

四人对望一眼,左侍郎冯琦上前禀道:“回禀阁老,我们几位议了一阵,以为有二等,一是在皇极殿原址上重新搭建棚屋,以为替代。二是将册封典礼一并移至文华殿举行,一切典礼从简。”

闻此林延潮,沈一贯二人都是沉吟不语。

“依沈阁老之见呢?”

这个问题实在有难度,从简有可能得罪皇太子,从繁又可能令天子不快。

沈一贯言道:“依沈某一管之见一并移至文华殿可以节用,且古礼甚为繁杂,还是从简为佳。但搭建屋棚再行大典,也是完备之意,此亦可。不知次辅意下如何?”

林延潮道:“沈阁老之言可谓万全之策,从简也是从权从宜,眼下距册立之期紧迫之至,再搭盖屋棚已来不及,且惊动宫里也是不妥,那么就一并移至文华殿举行吧。”

众人闻此一并称是。

光禄寺卿李植,当年因反对申时行而罢官十年,他与林延潮素来不和。眼下见他如此轻易的听从了沈一贯之见,满是不屑之意。

看来林延潮这次辅当得也不过如此,果真有当年申时行那和事佬的风范。

众人又议了数件事,将大典流程拟成奏本,再一并合奏。正当议得差不多时,中书官李俊带着大一票人急匆匆抵至。

李俊一赶至内阁,即向林延潮,沈一贯施礼道:“两个老先生,皇上有旨意。”

众人见李俊神色凝重皆然心道,这离册立大典没有几日了,难道天子又要搞什么幺蛾子了。

中书官李俊双手捧旨,林延潮取来一看。

林延潮见此沉默不语,递给沈一贯。

沈一贯见此泛起怒色。

但见李俊道:“两位老先生,太子册立之事,所需的钱粮尚未完备,恳请两个老先生立即改票,择日再举行册立大典。”

听闻到此,但见在场官员们,内阁中书舍人,阁吏们无不色变。

这明旨都已经颁布,什么事情都议论好了,天子在这个时候竟然要延期?

林延潮身旁的王衡等阁吏已是急得面红耳赤,甚至已有官员因此差一些晕厥过去。

从古至今,从没有一个太子册立的有如此艰难的。

竟然有如此儿戏之事。

但见李俊对林延潮道:“此事还请林老先生与沈老先生立即改票。”

林延潮闻此皱眉,而一旁的沈一贯则道:“此事还需先行禀告首辅再行议定。”

李俊道:“赵老先生已是病重,将一切阁务都交由两位阁老定夺。再说此事急如星火,一来一去已来不及了。”

沈一贯闻此没有再说。

李俊上前一步道:“阁印就在阁中,还请两位老先生立即改票,此乃圣意!”

李俊身后十几位司礼监,文书房的太监都纷纷尖声言道:“还请两位老先生立即改票!”

但见林延潮从沈一贯手里取过圣旨道:“此事不必禀过首辅了。”

说完林延潮双手捧旨道:“请转告陛下,臣万死不敢奉诏!此旨封还陛下!”

李俊闻此退后一步。

满堂官员都说不出话。

北宋时,外制官封还词头乃寻常事,到了明朝了内阁大学士也有封驳大权。

对于天子圣旨认为有不妥当处,宰相可以拒绝执行!

但见林延潮道:“圣上以俭德先天下教子孙,即钱粮未备,服御稍欠,不失为帝王盛德。但册立之期已近,各衙门无不筹备此事,京城内外百姓闻无不喜胜,一旦稍有变动,必令天下臣民陷入无端猜疑之中。”

“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圣王一言传之万古,轻加拟改,必陷明主于有过之地,惟皇上俯赐谅察,仍依前定吉期,从俭从简,亦不为失,适足以光扬圣德也。”

李俊不由自主地中从林延潮手中接过封还的圣旨。

但见林延潮将方才草拟的奏本道:“臣等体察圣上之意,早已拟将典礼从简,以为节省钱粮,这是礼部,光禄寺,鸿胪寺草拟奏本,尚未具名,还请公公呈上先行御览。”

百官闻此心底都是激动不已,他们不仅佩服林延潮大胆耿直,居然在此刻封还圣旨。

而且他与沈一贯早就料到了天子会借口钱粮不足的事,让皇太子册封议改期,所以他们事先将一切典礼安排的从简从宜。

李植也是一脸惊愕之余,看向林延潮的目光渐渐也有不同,特别是相较一旁的沈一贯而言。

乾清宫中。

郑贵妃在旁不断以巾帕拭泪,天子也是眉头紧皱,长吁短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