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章 一以贯之(第4/4页)

天子负手踱步道:“八银二铜竟寸步不让于朕,张位难不知能有今日,都是朕之抬举,难道以为上了几个条陈,朕就非听他不可?是不是朕复了张文忠的名位,朝臣们就觉得朕可欺了。”

无人敢应声。

冬至。

国子监图书馆。

京师义学几十名老塾师皆聚集于此。

京师义学自万历十年开办。

此法其实最早并非林延潮所创,而是来自元制,元朝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立一社学。

后明承元制,于府州县推行,务必让每名子弟都可以读书。

但说是推行,其实力度有限。

而林延潮在京师创办义学,不仅允许每名京中子弟皆可上义学,还规定任何百姓不许子弟就学,官府皆可锁拿问罪。

自此京师百姓子弟无人失学。

此政至今已十五年。

今日几十老塾师们没有想到,义学侍郎萧良有,国子监祭酒叶向高,教谕张懋修等高官会抵此亲自看望他们。

可是他们更没有想到,甚至连内阁大学士,三辅林延潮亦至。

几十名老塾师见此一幕,已是不知说什么话。

众塾师们谁不知道,普及义学之事正由林延潮所倡议。

而林延潮看到这些白发苍苍,身着长衫的老塾师不由心底难过。这些老塾师不少都是上了年纪,身子佝偻,身上衣衫虽是干净,但打着不少补丁,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

这令林延潮想起了林诚义,当年他也是如此清贫,但纵是如此,但在学生面前于服饰一丝不苟,生怕不能为人师表。

这一刻林延潮不仅想起了林诚义,还有老夫子,林燎,林烃,山长。

五人之中已有两位不在人世。

前一段日子听闻林诚义也已是染病,从广东辞官返回福建。

没有他们悉心的栽培,就没有自己现在。人之一生除了父母的教育,最重要的机遇就是在年少时遇到一位影响你一生的好老师。

想到这里,林延潮心底感慨再三。

“诸位夫子不必多礼,今日是冬至,当向至圣先师行释菜之礼,为敬师之道。”

“师恩深重,林某能有今日,全赖几位老师悉心栽培,吾年少时,性子顽劣,气盛不能容人,又兼为学急功近利,本难堪造就,多亏几位老师循循善诱,方才能有今日。今日见到夫子们就如同见到了林某的老师一般。”

说完林延潮向众夫子们深深一揖,众塾师们亦是回礼。

说到这里,林延潮一看大堂中,自己一人面南而坐,其余塾师的座位都是面北。

林延潮当即吩咐撤掉自己的位子,改为环坐。

“诸位无需拘礼。常言道,安身不可无友,立命不可无师,可知师之尊贵。昔日林某写了一篇文章‘十年树木,百年树木’。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人,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诸位身负树人之责,肩负国家的百年大计,此责任不可谓不重……我等身为朝廷命官,身居庙堂之上,说来惭愧,很多人都是尸位素餐,不少人为国所谋者不足诸位万一。今日吾从庙堂上来此,不是来发号施令,而是来听听诸位的心声。为官者当俯就民意,诸位是万民之师,林某更需向诸位请教。”

听到这里,老塾师都是露出感动的神色。

当即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话匣子。

天下之事说到底还是人心。

但人心如散沙,也如洪流。

如何引导,在于开启民智,在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此事见功最慢,但利在万世,什么时候为之都是有益之事。

当初得知京里亏欠义学塾师近两年馆俸时,林延潮大吃一惊。

他没料到自海瑞,王用汲离任后,京里的塾师竟穷困潦倒至此,以至于不少塾师都要靠学生接济以及出去靠卖字画等零工过活。若海瑞,王用汲在,断然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所以他才向张位推举萧良有为义学侍郎,然后着手改变此事。

冬至日后,林延潮给京师义学上千名塾师补发了拖欠近两年的馆俸。

一时之间,士心民心为之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