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参听朝政(第2/3页)

“毋庸置疑,我们闽地是科举大省,历代会试殿试,位列鼎甲,及第高中者比比皆是。但惭愧的是堪称名臣的官员却是不多,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既是学有富裕,为何当官却当不好呢?说来林某也是惭愧,居官十载,在朝堂上所称的建树也不多。”

说到这里,众官员一并道:“部堂大人过谦了。”

其他乡绅也是道:“部堂大人,上二事疏规劝天子,救河南百万百姓,为地方官三载,一地大治,又先后扳倒了马玉,张鲸为天下除害,此中任何一事说来,也是旁人万万不及的啊。”

林延潮叹道:“多谢诸位对林某的信赖。如今林某只期书院弟子为学时各个是文魁,为官时各个是国家栋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好此书院不仅是报答家乡父老的厚恩,更是林某后半身的心血要做好的事。林某必竭心尽力……”

正说话之间,忽然讲堂外有一名背插旗帜的官兵匆匆入内。

门外之人阻拦不及,但见这名官兵一进大堂左右张望,然后向左布政使宋应昌拜下道:“标下见过藩台。”

在巡抚没有到任前,左布政使宋应昌暂署过巡抚之职,官场上将布政使暂署巡抚之职称为护院,认得对方是抚院行辕里的文巡捕。

见巡抚衙门的文巡捕来此,在场之人就有人心底揣测,巡抚赵参鲁不是说不来吗?这下派文巡捕前来不知有何大事。

“抚台有何事?”

“抚台大人让标下告知藩台,圣上派中使抵此,抚台大人正陪同中使前来,请准备迎接。”

“哦?中使为何事而来?”

“抚台没有明言,标下打听中使是奉旨前来存问的。”

听到这里,众人都是释然。

存问大臣,这是天子对致仕大臣的一等恩遇。

众人看向林延潮露出羡慕的神情,众官员更是如此,遣官存问,一般是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在七十岁致仕后的待遇。

而林延潮年纪轻轻就有这等恩遇,这实在是别人羡慕不过来的。

宋应昌先是向林延潮拱手道:“恭喜部堂大人,书院落成之日,天子派使者存问,这真是双喜临门啊。”

费尧年笑着道:“这是部堂大人简在帝心啊。”

在众人的道贺声中,林延潮则是有些意外,没料到天子对自己如此记挂。

他当即道:“多谢诸位,陛下恩典草民真是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

说到这里林延潮看向这位文巡捕道:“林某请教一下,不知我在何处迎接中使?抚台大人可有言明。”

这名文巡捕见林延潮如此有礼,连忙欠身道:“部堂大人太客气了,请教二字标下实不敢当,抚台大人说部堂大人在书院迎旨就好。”

宋应昌道:“好,就在这里,诸位立即准备。”

费尧年笑着道:“不意今日有此殊荣,能与部堂大人一并在此迎接中使,真是三生有幸。”

众人都是笑着道:“是啊,我等也同方伯一起沾部堂大人的光了。”

林延潮淡淡笑了笑道:“费方伯过誉了,这都是天子的恩典。”

林延潮说完看向林烃。但见对方向自己点点头,也是为自己高兴。林延潮亦点点头,满心欢喜。

一片热闹中,外头突然锣鼓喧天,众人随林延潮迎旨。

但见来人别人,而是林延潮的老熟人孙隆,而福建巡抚赵参鲁站在一旁。

林延潮请孙隆入内。

孙隆在宫里给张鲸当小弟时,似乎是谁都可以踩一脚的角色。但张鲸倒后,他检举有功,又改换门庭拜在陈矩门下。

这时候孙隆已是不一样,他这一次到了地方钦差的味道十足。

众人看孙隆一副目无余子的样子,也是心底忐忑,心想此人恐怕不好说话。

赵参鲁也是一脸苦笑,他在路上有意接纳孙隆,此人听闻是天子最信任的太监之一陈矩的心腹。哪知孙隆却没有给自己这位封疆大吏的面子,令他碰了一鼻子灰。

哪知孙隆一见林延潮,单膝就跪下去。林延潮立即搀扶道:“孙公公,你是皇上身边的人,如此大礼我可不敢当。”

孙隆陪笑道:“谁不知道林先生对咱家有活命之恩,再生之德,叩拜一下又如何了。”

林延潮笑道:“过去的事别说了,我已是闲居之人了。”

孙隆道:“林先生虽在家乡,离京万里,但皇上依旧将林先生记挂在心里。”

孙隆的话故意很是大声在众人面前道出,林延潮笑了笑也知他是在家乡父老面前给自己长面子。

当然林延潮是如此以为的,但孙隆下面的举动却令他吃惊了。

“来人!将御匾拿来!”

但见几名锦衣卫捧着明黄色布料覆盖的匾额来到书院前。

孙隆笑着道:“陛下知道林先生在乡兴学,故而御赐匾额给先生。”

林延潮闻言不知说什么才好,定了定神当即举手揭匾。

但见匾额上题着‘三山养秀’四个字(三山是福州的别名)。

林延潮见此向北拜道:“草民叩谢陛下隆恩。”

众人看来真是好一幕君臣相得之情啊,不少年事已高的人还举袖拭泪。

而赵参鲁,宋应昌也是不有动容,所谓人臣有此待遇,恐怕他们为官这辈子都难以达到林延潮此刻的地位了。

孙隆扶林延潮起身道:“圣上口谕。”

林延潮肃然道:“草民恭请圣安。”

孙隆点点头道:“圣躬安。圣谕,林卿居乡办学是好事,此实为利国利民之举。朕听说后甚是欣慰,故而御赐三山养秀匾额一面,另从内承运库里拨一千两金花银,以资卿在乡办学。”

“林卿事朕十载,居官引得大体,退而为德家乡,之前称疾辞官,不知是否痊愈。眼下朝中无事,四海太平,一切都好,朕处理国事之余,牵挂起老臣。若是林卿病愈后有所闲暇,不妨上表参听朝政,直禀民情,若是无事,也可奏一奏起居,贺一贺节令,如此不失为君臣之谊。”

林延潮接旨后,赵参鲁神色有几分不自然,当即第一个向林延潮道:“恭喜部堂,贺喜部堂啊。”

林延潮看赵参鲁脸色知他担心什么,于是他笑了笑对孙隆道:“多谢抚台,也多谢孙公公,还请孙公公转告陛下,草民在老家一切都好,如今享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之世,全赖陛下隆恩,当地官员之教化。草民余生仅以诗书礼乐育英才为国家之用,俗政之事不会再过问,还请陛下保重龙体,以国家社稷为念。”

有了林延潮这句话,赵参鲁,宋应昌等人都是脸色缓了缓。

若是林延潮有这等在地方闲居,仍然有随时上疏参政的权利,那么他们作为地方官员,以后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了。谁也不想身边有个时常向天子打小报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