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玉米(第2/2页)

徐贞明点点头当下道,部堂大人,眼下手中之事千头万绪,下官就不多留了,曾着还未天明,徐某再赶几个章程出来,告辞。

“好,济川替我送一送孺东兄。”

徐贞明走后,林延潮当下回到了书房沉思。

眼下商业经济眼下十分不发达,故而历史上红薯,马铃薯之物推广,朝廷起了很大作用。

比如在清朝,乾隆皇帝亲自下旨,将种植红薯作为国策推行,当时各种条件已是成熟。

至于为什么赶着,因为林延潮知道最少二十年后明朝将进入严重的小冰河期。

这时从陕西陆续至各省已乱成一锅粥,以政府在地方的基层力量,根本无力推行红薯,马铃薯之物,所以自己才倚重于徐贞明,借助于朝廷。

然而这样的事却是吃力不讨好。

北方民间主粮上还是以大小麦为主,番薯,玉米就算落地推广,肯定会受到阻碍。

朝堂上不少官员质疑,朝廷在屯田之事里,不去种植稻麦这等百姓习惯的主粮,而去种不合口味的玉米,番薯,此举如同今天有人嫌弃杂交水稻口感差一样。

不被理解,加上移风易俗,所以说林延潮与徐贞明现在干的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但尽管如此,去依然要去办。

既然是身居高位,不可没有这点担当,连徐贞明一个屯田御史都敢不惜乌纱,自己身为部堂级官员就更不可落于人后。

想到这里,林延潮当即回到案上写信,他想让自己的门生户部郎中郭正域,在这件事上帮忙一二。

不过林延潮随即想到,户部有十三个清吏司,郎中级官员有十几个,小事还能帮忙,但屯田之事上郭正域就难说得上话了。

所以林延潮想了想,还是搁笔,过几日他见户部尚书宋纁时,给徐贞明说几句好话就是。

所幸他现在已非人微言轻。

甚至一些事上可以与宋纁这样的大佬作一些利益交换。

此外在新民报上,自己也可以为他鼓吹一二,官员们读书们百姓们不理解,不是因为无知,而是没有人告诉他们。

幸亏自己先一步抢占了舆论的阵地,那么就将来而言,就有很多事可以做了。

如何引导舆论如何,如何潜移默化,这一件件事都要他来操这个局。

虽说长夜漫漫,但林延潮升官的第一个晚上,就在书房里踱步沉思,不知不觉天边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