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 锁院(第2/3页)

这时候林延潮少不了要把“今年过节不收礼”的牌子挂在门前。

想到这几日,要一直如此直到会试前,不免有些气闷,不过王锡爵身为内阁大学士也要如此,林延潮心底就稍稍平衡了一些。

林延潮于房内踱步,敲了敲门先要了一壶茶来。

这一次副主考是他,这是不出意外的事,但主考官为王锡爵倒是有些出乎意料。

因为万历十一年的主考官是余有丁,副主考是许国。

到了今年会试,主考官应该是从没有主持过会试的许国才对。

因为会试主考官一主一副,主考官选还未主考过会试的内阁大学士,副考官选詹事府翰林院的词臣,这是多年来默认的规矩。

但天子绕过了许国,点了王锡爵为主考官,这意思是对许国的不信任,还是对王锡爵的器重,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林延潮想来多半是后者,王锡爵此人性傲自负,不好打交道,但偏偏天子对他又十分器重,将来接替申时行为首辅的多半是此人。

所以林延潮有心与他接纳,但转念一想这一次会试二人身为主考与副主考,肯定有一些地方要商量着来,这其中分寸如何把握,倒是有些为难。

(看很多书友问,随便提一下历史上万历十四年会试主考官就是王锡爵,副主考是周子义)

就在林延潮细思之际,家里托人送来的换洗衣裳,鞋袜已是到了。

林延潮看着林浅浅大包小包送来的东西,准备的十分细致周到,倒是很喜欢林浅浅的心思细腻。

就算准备周全,他想的是要有好些日子不在家,真是怪不自在的。他可是颇为恋家的人啊。

就在他锁院之际,林延潮出任会试主考官的消息,顿时传遍了京里。身在京城各个会馆,各个客栈,各个青楼的举子们都在讨论着此事。

以往每年会试,读书人们都是要猜测主考官,副考官的喜好。

比如什么样的卷子,写了能得高分。

如果主考官是理学大宗师,那么你写鼓吹心学的文章,就是找死。

如果主考官倾向心学的,那么你的文章就可以适度往这方面靠一靠。

主考官主台阁的,那么翰林文章了解一下,主考官崇复古的,考生就要多揣摩秦汉文章。主考官崇唐宋的,那么文意就要往苏韩两位文宗那靠一靠。

究其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时候能高中。

所以林延潮出任主考官的消息一出,顿时考生们是奔走相告。

大熏坊的一座茶楼里。

这向来是南直,浙江,江西几个科举大省举子聚集的地方。

身为一名举子四书五经到这时候早就烂熟于胸了,所以考前苦读书不是那么有用,大家喜欢到茶楼来听消息。

现在茶楼的二楼坐得满满的,好几十名举子坐着,都是参加这一科会试的读书人。

这时几名店小二咚咚咚地踩着楼梯上楼,然后道:“各位老爷们,林三元昔日的考场文章都买来了,外面都买的脱手了,小人们拼死逛了好几个书坊,这才抢十几份来。”

“幸亏我们早去,现在一份都叫卖到三两银子一本了,简直是宰人啊!”

“现在还有读书人在等着,各个书坊从传出消息起,就开始加印了,但仍是一书难求。”

众人中一人读书人起身道:“三两银子,不贵不贵,你们再去外面一趟,多少本都买来!若是有学功堂讲义也一并买来。”

当下这读书人拿了一锭银子丢了过去,然后接过文章来分给众人。

上面的举子都知此人向来大方,也不与他客气只是道一句:“多谢季时兄!”

这位季时兄,不是别人,名叫顾允成,顾宪成的亲弟弟。

林延潮贬至归德为官时,顾宪成回乡守制二十七个月。

顾宪成回乡后,也没清闲着收了不少门生,如同乡安希范,高攀龙都问业于顾宪成,然后被收录门下。

顾宪成守制满后,回京任吏部验封司主事,也将弟弟,以及两位门生带至京师。他们都要参加这一科的会试。

众人翻着文章,仔细看了。

一人问道:“季时兄,你不读吗?”

顾允成颇有他其兄之风,负手笑着道:“总裁的文章,我早是烂熟于胸了。”

有一名浙江的举子笑着道:“听闻尊兄顾吏部是学功先生的同年,想必平日对学功先生的才学很推崇吧。”

顾允成笑了笑,有几分自豪道:“那是自然,我家先生与学功先生不仅是同年,还是极要好的朋友,他曾说他之学与学功先生不同,但事功之学,是可以别立于朱陆,独成一脉。”

听顾允成如此言道,众读书人都是露出深以为然的神色。

一名读书人道:“我平日与程朱,陆王之学外,也涉猎过林学,但窃以为太杂,又不是朝廷取士之道,没有用心钻研,今日倒是可惜了。”

“是啊,听闻考前有大臣上疏要将策问与经义并重,但是我不以为然。眼下学功先生为总裁,肯定是看重策问这一块。可惜我平日没有用心实学,这策问恐怕是不好答了。”

“未必,未必。我观先生的文章向来不故弄玄虚,而是教人实心用力之道,应该不会在策问上太难为我们,但也不会太好答就是。”

这时候顾允成笑着道:“不错,诸位不用慌张。无论是经义,策问都是以文章为主,先写好了文章,就成了一半。安兄,你平日一向最推崇学功先生的文章,你如何观之?”

众人都看向了安希范。

安希范点了点头,不急不忙地道:“季时兄,问别的,我倒是答不出来。但问学功先生的文章却是问对人了。”

“诸位,余观林三元的文章,从《为学》到《漕弊论》,再到《自陈表》,《谏二事疏》,最近所文的《百年树人》,以及观其科场文字,其文辞从繁到简,看似不加修辞,不重骈散,但又极至修辞,兼融骈散。”

“文章到了这一步已是大巧不工,大成若缺,我等是学也学不来的,学了反而不成,但观先生早期的文章,受苏韩影响极深,所以我等若对文章有所把握,可以往这点上靠一靠。”

听了安希范的话,众人都是不住的点头。

特别是在座文章喜欢模仿唐宋派的读书人面露喜色纷纷道:“小范兄这番话乃是至言。”

顾允成点点头道:“我也这么认为,不过诸位,林学治学以经世致用为主,诸位文章里切不可如以往那般为了凑八股格式,而尽用套话虚词,主张以踏实可为为主。”

“诸位若对自己文章没有十足信心,切也不可勉强用起所长,否则就算过了房考官这一关,在总裁大人面前也是要罢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