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虚实第六(第6/8页)

华杉详解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能预期在哪儿打,预计什么时间在那儿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交战。

曹操注解说:“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孟氏注解说,以度量知空虚,先知战地地形,又知道什么时候在那儿和敌人遭遇,则可以千里期会,到那儿埋伏去等敌人。如果他先到,占了有利地形,那我又可以不去,让他空劳一场。

前面学到王阳明破宁王的战例。宁王大军围了安庆,安庆一破,顺流而下,南京就是宁王囊中之物,进了南京,宁王就有了政治号召力。

王阳明要平叛,就要“知战之地,知战之日”,手中就一点临时拼凑起来的兵马,在哪儿打?宁王在猛攻安庆,当然应该去救安庆。但是,去了,也未必救得下来。宁王防着他来救,给他来个围点打援,可能半路就吃了亏。

王阳明决定赌一场,赌什么呢?攻宁王老巢南昌,赌宁王会放弃安庆,回师来救。他若回师来救,则可千里而会战,在哪儿战?不在南昌战,在他来的半途,鄱阳湖设伏兵,和他决战。

这就是“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王阳明神机妙算吗?他也是赌一把而已,这是他唯一的办法。这个计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宁王不回来救怎么办?他若放弃南昌,继续攻安庆,安庆一定失守。安庆失守,南京一定不保,进了南京,宁王一定称帝。

王阳明赌宁王没这个智慧和魄力,他赌赢了。他一进南昌,宁王马上放弃已经接近崩溃的安庆,回师南昌。战地也赌对了,就在鄱阳湖,恶战下来,宁王被擒。

第二个战例,汉朝周亚夫平吴王刘濞之乱。吴王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梁国告急,请求援助,周亚夫却深沟高垒扎营防御。梁王刘武每日都派使者求援,周亚夫就是见死不救。梁王向景帝上书,景帝派使臣命令太尉救援梁国。周亚夫还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周亚夫让梁王和吴军苦战,他则悄悄派轻骑断绝吴、楚后方的粮道。吴兵乏粮,饥饿难当。刘濞知道是周亚夫劫粮,便来打他。他还是高挂免战牌不出击。

吴兵受饥忍饿,战斗力极弱,便引军撤退。“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这时周亚夫的战日到了,战地也选好了,在淮北平地,因为吴军步兵多,利在险阻;汉军车骑多,平地打追击战最爽!他周亚夫挥师追击,大破吴军。

整个平定吴、楚之乱,只用了三个月,可谓神速。君臣上下,三军将士都佩服到周亚夫深谋远虑,算无遗策。只有一个人对他恨之入骨,就是梁王刘武,你拿我去喂敌人,仗全是我打的,差点身死国灭,你就是在他们饿死之前推了他们一把。最后敌人垮了,全成了你算无遗策!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张预注解说,不知道敌人何地会兵,何时接战,则所备者不专,所守者不固,忽遇劲敌,则仓促应战,左右前后都不能相救,何况前军后军首尾相距数里数十里呢?

前面两个战例,对垒的另一方,一个明朝的宁王朱宸濠,一个汉朝的吴王刘濞,就是战地、战日都是别人给他挑的,如何能不败?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在我看来,越国兵虽多,又有何益于胜利的取得呢?

《孙子兵法》是孙子写给吴王阖闾的,吴越是仇国,所以针对越国来说。大家熟悉勾践和夫差的故事,夫差就是阖闾的儿子。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人为取得的,敌人虽多,但也可以让他无法战斗。

孙子在《形篇》里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又讲“胜可为”。是不是矛盾呢?不矛盾,因为孙子的语境不同,针对的情况不同。像王阳明面对宁王朱宸濠那种情况,我方资源足够,或者耗得起时间,这就是“胜可知,而不可为”,稳扎稳打地来。但是宁王起事,中央毫无准备,没有朝廷大军来,就自己手里这点资源,必须跟他干一场,不能让他进南京,遇上这种情况就只能是“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结果王阳明赌赢了,宁王虽强,但可以让他不打安庆,不进南京,乖乖地到鄱阳湖来送死。

知己知彼的战术要点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华杉详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前的“知”,是《计篇》讲的“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五事七计,是政治面,资源面,实力面,战略面。上了战场,如何在战术层面知彼呢?下面的内容就讲这个。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孟氏注解:“策度敌情,观其施为,计数可知。”

梅尧臣注解:“彼得失之计,我已算策而知。”

总之,就是分析敌我双方计谋,推算谁得谁失。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作”,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作”,作他一下,激他一下,看他哪动哪静,便知他虚实。这就像我们说的火力侦察。

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遇,我不知道对方将领能力大小,怎么办?”

吴起说:“派小股勇士锐卒攻击他,一交手就佯败而退,观察敌人的一举一动,如果他们追击我军,假装追不上,见到我们丢弃的兵器旗帜财物,假装没看见,那就是智将。如果他们倾巢来追,旗帜杂乱,行止纵横,又贪利抢东西,那就是将令不行,可以马上对他发起攻击。”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形之”,就是让他现原形,让他暴露出军形来,上一句说的“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就是形之的方法之一。

杜牧注解说:死生之地,就是战地虚实。我“多方以误”敌人,观察他的回应,随而制之,就知道死生之地。

张预注解说,我形之以弱,诱他进;形之以强,逼他退。在他进退之际,我就知道他所据之地的死与生了。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