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理健康与吸毒(第2/2页)

然而,收入不平等与成年女性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关联。这种关联虽不强,但不能归结为偶然。收入不平等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也存在类似关联。“全国儿童健康调查”估算了各州在“情绪、注意力、行为、与他人友好相处等方面”有着中度乃至重度问题的儿童比例。尽管和成年女性的情况一样,这种关联也并不是太强,但二者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成年男性心理健康状况与不平等之间为何不存在关联,存在几种可能的解释。通常而言,与不平等存在关联的问题往往有着陡峭的社会坡度(即在社会底层更为常见)。有迹象表明,美国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未一以贯之地呈现出社会坡度。对此的解释可能在于:数据收集的方法有问题、不同性别之间在汇报心理疾病时存在差异、少数族裔有着较强的心理康复能力,或是不平等加剧的后果尚未显现出来。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记住这一点:从国际视角来看,美国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正如我们根据其严重的不平等状况所预期的一样。

图表5.2:1993 至2001 年间,美国成年人汇报自己受困于心理压力的频率上升。

执着于攀登社会阶梯

为什么在较不平等的地方,人们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记者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将心理疾病比作传染病,以此来解释二者之间的联系。詹姆斯表示,“富裕病”的病毒指的是“导致我们更容易受困于情绪压力的一系列价值观”,这些“病毒”在富裕社会中更为常见。这包括高度重视金钱、财产、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渴望成名。这些价值观使得我们更容易抑郁、焦虑、上瘾和出现人格障碍,并且与我们在第3章中探讨过的现象有着密切联系。在关于同一主题的另一本新书中,哲学家阿兰·德博顿(Alain de Botton)将“地位焦虑”称为“如此有害的一种担忧,长此以往会破坏我们的生活”。当无法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时,我们就“不得不苦涩地看待成功,羞耻地看待自己”。

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注意到了同一种现象,并称其为“奢侈热”。随着不平等加剧以及位于社会顶层的超级富豪花越来越多钱购买奢侈品,对奢侈品的欲望也降临到了收入较低者身上,导致我们其他人挣扎着试图跟上潮流。广告商利用了这一点,令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不满足,促使人们进行令人不快的攀比。另一名经济学家莱亚德(Richard Layard)描述了我们是如何“对收入上瘾”的:我们拥有的越多,便觉得自己需要更多,于是牺牲了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和生活品质,花费更多时间追求物质财富和财产。在信任程度较低、社群生活较弱的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考虑到社会关系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一点也就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

不平等与毒品

社会地位低会令大多数人感到痛苦,因此人们自然会发现,在较不平等的社会中,吸食可卡因、大麻和海洛因等毒品的现象也更为普遍。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发布了一份《世界毒品报告》, 其中分别含有关于麻醉剂(如海洛因)、可卡因、大麻、摇头丸、安非他明等毒品使用情况的数据。我们将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得出了一项单独指标,赋予各种毒品相同的权重,从而避免某种毒品主导该指标。我们使用该指标绘制了图表5.3。该图表显示,在较不平等的社会中,吸食毒品的现象明显更为普遍。

就美国国内而言,在较不平等的州,对毒品上瘾和吸毒过量致死率均更高。

图表5.3:在较不平等的国家,吸食毒品的现象更为常见。

猕猴试验

大脑中化学物质的活动反映出了社会地位对于我们心理状况的重要影响。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两种物质对于调节情绪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中血清素与多巴胺含量较低与抑郁及其他心理紊乱有关。虽然我们在将结论推广至人类时需要谨慎,但对于动物的研究表明,低社会地位会对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及其活动产生影响。

北卡罗来纳州韦克福里斯特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机智的试验:将二十只猕猴先在单独的笼子关上一段时间。随后,他们将每四只猕猴分为一组,关在一个笼子里,观察每组形成的社会等级次序,并分别标记出居于主导和从属地位的猕猴。研究人员在将猕猴分组前后均对它们的大脑进行了扫描。最后,研究人员教会猕猴通过按动操纵杆来获取可卡因——它们可以尽情地吸食。

这一试验的结果引人注目。居于主导地位的猕猴大脑中的多巴胺变得比此前更加活跃,居于从属地位的猕猴大脑中化学物质的活动则没有发生变化。居于主导地位的猕猴比居于从属地位的猕猴吸食的可卡因更少。事实上,居于从属地位的猕猴通过吸食毒品来缓解低社会地位造成的伤害。猕猴试验的证据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不平等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在本章之初我们曾提及英国和美国开出了大量调节情绪药物的处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通过吸毒来给自己疗伤。由此,我们能够发现不平等导致了多么深重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