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恶的意识”中凝神观照(第2/2页)

 

  在传说中,恶化身为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加害于人,例如有化作美女腐蚀男人的淫鬼,有顽皮淘气爱搞恶作剧的小妖精。波德莱尔承袭了一部分这样的观念,他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

 

  是绿色的淫鬼和粉色的妖精,

  用小瓶向你洒下爱情和恐怖?

   —— 《病缪斯》

 

  一群魔鬼欢欢喜喜,

  在窗帘褶皱里游荡。

   —— 《殉道者》

 

  但那些阴险的魔鬼也在四周

  醒来,仿佛商人一样昏脑昏头,

  飞跑去敲叩人家的屋檐、门窗。

   —— 《薄暮冥冥》

 

  或不自主地跳,如可怜的铃铛,

  有一个无情的魔鬼吊在里头!

—— 《小老太婆》

 

这些形象都是从传说中汲取的,立刻会“使人想到一切奉献给恶的东西都肯定是长角的”,但是,波德莱尔没有就此止步,他从中体验到和认识到的恶更侧重于人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折磨和戕害,远非通常意义上的恐怖,因而具有更深刻,更普遍的哲学含义。

 

  波德莱尔认为恶控制和支配着人的行动,使之失去辨别的能力甚至愿望:

 

  是魔鬼牵着使我们活动的线!

  ……

   —— 《告读者》

 

这仿佛是说,人在世界上只是一具没有生命、没有意志、不能自主的木偶。然而不,他不是没有生命,只是萎靡不振;他不是没有意志,只是不够坚强;他不是不能自主,只是这种愿望不够热烈。他不能识别、也不能战胜善于变化的魔鬼:

 

  我们的意志是块纯净的黄金,

  却被这位大化学家化作轻烟。

—— 《告读者》

 

因此,人在恶的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他既不能逃避其诱惑,更不能抵抗其诱惑,甚至也不能察觉其诱惑。可怜的人啊,他完全是被动的。对此,波德莱尔自己有至深至切的感受:

 

  魔鬼不停地在我的身边蠢动,

  像摸不着的空气在周围荡漾;

  我把它吞下,胸膛里阵阵灼痛,

  还充满了永恒的、罪恶的欲望。

—— 《毁灭》

 

波德莱尔所以有这种切肤的感受,是因为他认为恶与生俱来,就在人的心中。他赞扬拜伦,因为拜伦的诗“放射出辉煌的、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心中潜伏着的地狱”。因此,人的快乐,尤其是爱情的快乐,就成了恶的最肥沃的土壤。他在日记中曾写守这样的话:“爱情之唯一的、最高的快感就在于确信使对方痛苦。男人和女人生来就知道,一切快感都在痛苦之中。”相爱的人如此,就更不用说世间的各种色相了。

 

  波德莱尔相信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生而有罪,他的本性已经了堕落,他唯有顽强地与自己的本性作斗争,才有希望获得拯救。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即一切顺乎本性的、未经人的努力改变过的东西,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他来说,都是恶活动的领域或者结果。他说:“恶不劳而成,是天然的,前定的;善则是某种艺术的产物。”这里的 “艺术”包含有“人工”、“人为”的意思。这种观念来自古希腊的柏拉图,但也与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荀子的观点惊人地一致。《荀子·性恶》曰:“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仪然后治。”又曰:“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即“人为”之“为”。两相比照,何其相似。由此可知,人性恶乃是古今中外相续相传亦相通的一种观念。然而,恶也并非一种绝对的消极,在波德莱尔看来,恶具有一种净化的作用,是通向善的桥梁。他在《祝福》一诗中写道:

 

  感谢您,我的上帝,是您把痛苦

  当作了圣药疗治我们的不洁,

  当作了最精美最纯粹的甘露,

  让强者准备享受神圣的快乐!

 

正如岱奥多·德·邦维尔所说:“痛苦!无论是他的,还是别人的,他都爱、都崇拜;他不掩盖,也不否认,他把痛苦当作上帝给予我们赎罪的途径来歌颂赞美。”实际上,波德莱尔“歌颂赞美”的,并不是恶本身,而是恶之花,是从恶中挖掘出来的美。所谓“恶之花”,就是“恶的意识”的艺术表现,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就是高尔基所说的:“生活在恶之中,爱的却是善。”

 

  恶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波德莱尔显然不是最早谈论恶的人,但他是最早明确地宣称可以从恶中发掘出美的人。在作品中以恶为主题,描绘丑恶的形象,这并不是波德莱尔的专利,甚至也不是波德莱尔的特点。在他作为诗人活动的年代里,就文学作品描写死尸、坟墓等丑恶恐怖的形象来说,他要算是比较克制拘谨的一位,因为他关心善恶的问题。他否认美与善的一致性,唯美主义者也否认美与善的一致性,但是,后者的出发点是根本否认善恶的概念,而波德莱尔则是在善恶的观念之上建立起他的恶之花园的。

 

  因为波德莱尔把善恶之间的冲突作为他的诗歌创作的出发点,所以他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抗性。他从不逃避现实,而是试图用反抗来批判现实。整个一部《恶之花》就是一部战斗的记录,只不过他是一个失败者罢了,然而他并不是一个认输的失败者,他始终怀着失败了再干的精神和勇气。

 

  总之,《恶之花》的基本思想是“恶的意识”,也就是说,诗人对恶的存在及其表现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态度,他不是被恶吞噬,在恶中打滚,高唱起恶的颂歌,而是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正视恶,认识恶,解剖恶,从中发掘出美。波德莱尔不甘心沉沦,不愿与恶为伍,他在恶的包围中向往着善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