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第3/3页)

“崔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

这一段是说崔护踉踉跄跄进屋,也不再管什么礼俗,抱着停在草堂中绛娘的尸身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就只说一句话:“我来了,我在这儿。我来了,我在这儿!”你看,从这种表达内容就可以看出来,崔护心中此前的那种对绛娘的距离感已是荡然无存了。幸好,不只女人的眼泪可以感天动地,崔护的眼泪也同样感动了苍天,我估计绛娘也是一口抑郁之气郁积在胸中,可能也只属于医学上的“假死”现象,被崔护这么抱着一摇一晃,也就顺过气来了。于是,也就“复活”了过来。

那么,致使绛娘“假死”过去的那口抑郁之气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去年春天的那场人面桃花的相会吗?假如从此崔护再也不来,绛娘也会死吗?我想,虽然那样,绛娘也会黯然神伤,但不会抑郁而终的。她父亲也说她“本已近绝望”。在古汉语里这个绝望不是我们说的那个绝望的要死的那个意思,而是绝了那个念头,绝了那种希望的意思。《本事诗》里记载绛娘的死因,是她外出回来后,“入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是说她是读了那首“去年今日此门中”后,随即就死了的。也就是说导致她死亡的后悔因素,是她感觉到她有可能错过了这场美丽的爱情。事实上,如果有理智一些分析的话,既然崔护能在时隔一年之后再来到她的门前,说不定还会再来呀,况且诗里说“人面不知何处去”,也就是说崔护也不确定碰不上绛娘的原因是什么,若他真的对自己有情,他就应该继续寻找,而非找一回就做罢。但是,身在局中的青年男女又怎么会这么想呢?这就像我们在梁祝故事里分析的那样,当梁山伯知道自己有可能与祝英台错过了,那种巨大的懊悔袭上心头,不久就夺去了他年青的生命。那种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巨大痛苦与悲凉的感觉,只有身在情爱中的人才能切身地感受到。这正是绛娘可以见一诗而殒命,又可以闻一呼而苏醒的关键所在。

绛娘能够为了爱而死,又能为了爱而活,这就有了后来《牡丹亭》里杜丽娘那种为爱穿透生死的爱情至上主义的身影。既然连生死都能从属于情爱,最后的结局当然是完美的,《本事诗》记载,绛娘“父大喜,遂以女归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至少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情爱的世界里最深的痛不是杨过与小龙女的两世相隔,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一世错过,用《大话西游》里那句经典的台词,就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所以,假如你的手中还握有爱,请你相信,爱自有天意,不可不信缘!

说到缘分,就要说到命运,人生到底有没有命运呢?我个人是相信有命运的。贝多芬也说“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因此还做了首《命运交响曲》,这反证了他也是相信有命运的。如果不是命运,就不会因为一片叶子,而让两颗互不相识的灵魂跨越时空的障碍,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请看下回:红叶传情的故事——“命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