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升迁风暴(第5/13页)

苏一玮最想烧的一把火就是招商引资。他知道,现在招商引资已经泛滥成灾了,这一名词几乎成了各级各届政府的口头禅,无论是乡里还是县里,市里还是省城,莫不如是。各级各届政府汇报起成绩来总是头头是道,说起招商引资的数额大得惊人,但是实际上情况根本不是这样的,合同签了好多,到头来真正落实的没有多少。西川市也是这样,年年招商,年年引资,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引来的资金并不多,其原因除了这里的投资环境不好,决定了招商引资的层次不会太高外,更主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太保守,条条框框限制太多,都想从中榨些油水,致使好多外来企业根没有扎稳就被压垮了,还有哪家企业肯到这里来?也有一些商家虽说也有合作意向,但是,当他们亲临西川一考察,觉得在这样一个投资环境下得到这么一点优惠政策真是划不来,说是回去考虑考虑,回去之后,就杳无音讯了。

苏一玮早就看不惯这种现象,也想改一改,但是,要想改变一把手做出的决策谈何容易?现在,他终于有了平台,想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更想为西川市的经济大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苏一玮准备放的第二把火就是要“烧”掉公车,遏制屁股底下的腐败。这几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一些单位领导者不求进取,只求享乐,单位与单位不是比工作,比政绩,而是比谁的屁股底下坐得豪华。每个单位不断添车,不断添司机,再加上公车私用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到了双休日和节假日,公车就成了私人旅游的交通工具,一些有权控制公车者便远到省城,近到周边的县市去游玩。市政府为遏制这一现象想过不少办法,采取过不少措施,但是效果甚微。苏一玮早就提出过要实行公车改革,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除了副市长刘东阳积极支持外,别的人都不响应,最终因为市长办公会意见不一致没有获得通过。苏一玮知道,意见不一致主要是王天寿不太赞成,一把手的态度往往是一些重大决策的关键,他的明朗与否就像是挂在墙上的晴雨表,直接影响着其他人的态度。当然,他也非常清楚,公车改革势必要触及到一些实权派的切身利益,如果没有大气魄,如果自己有什么把柄被人抓住,你就没有勇气去触及别人的利益。现在,当他有了决定权的时候,他就要付诸行动,以此证明他的见解是正确的。

第三把火,要修建一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或曰安居工程,满足一些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居住问题。城市人现在面临着两大经济负担,一是子女上学,二是住房。好多低收入家庭政府如果不给予适当补贴,仅凭现有的收入恐怕一辈子都难以住上楼房。苏一玮就是想改变这一现状,让困难户有饭吃,也有房住。当然,要想一下改变是不可能的,他只有先启动起来,通过融资的办法,先修建一批,然后逐年修建,分期分批解决住房困难户。

为了实施这一系列目标,苏一玮感到人的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就想来一次人事变动,重新配置和调整局级班子,起用自己信得过的有用之才。翻开中国历史,凡是成大事业者,无不求贤若渴,嗜才如命。萧何月夜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说得高一点,是英雄相惜,发现人才,起用人才;说小了,就是为巩固自己的利益集团拉帮结派。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教导我们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干一番事业,手下没有一批得力干将是决然不行的。你要坐轿子,就必须有人给你抬轿子。现在充斥在局级领导岗位上的无能之辈太多了,而一些真正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却因为不会曲意逢迎上不来,他就是想大胆地起用这样一批人,为他所用。

苏一玮历来就是这样,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他很快召集了一个有关招商引资的专门会议,在以往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准备亲自挂帅,前赴珠江三角洲招商引资。

当然,像这样的大事他必须要给关天宇汇报的。苏一玮非常清楚,自己现在刚刚当了代市长,凡事一定要找他多汇报,多请示,即使你的工作干得再好,成绩再突出,如果市委书记对你有看法了,代市长前面的那个“代”字怕是很难去掉了。人心都是相通的,只要你尊重他,他也会尊重你的。过去,王天寿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好多事不与市委沟通,擅自做主,到头来,有了成绩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有了失误你一个人承担。前车之鉴,他不能犯类似的错误,况且,现在自己的翅膀还没有硬,即使硬了,也要注意策略,决不能像王天寿那样太张狂。

他来到了市委。自从他成了市委的副书记兼代市长之后,每次登上市委大楼高高的台阶时,心里就充满了自豪感,仿佛有了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头就比过去仰得更高了,腰板也挺得越直了。一些来这里办事的官员们看到他,远远地跑来向他打招呼。他从他们那一张张卑微的笑容里,从他们那略微前倾的或瘦或胖的形体上,看到了他们的谦逊,也看到了权力的等级。

苏一玮自从暂时负责政府工作到当上代市长,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到关天宇的办公室来得比过去勤了,也没有过去那么拘谨了。而关于宇也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他只纹丝不动地坐在大台板桌后面,居高临下地看着对面沙发上的苏一玮,或听取他的汇报,或者向他做指示。现在却不同了,他招呼苏一玮坐下之后,也很随和地坐在了苏一玮旁边的沙发上,由过去的高高在上变成了促膝而谈。这一细微的变化自然使苏一玮感到非常温暖和亲切。苏一玮把招商引资的打算一一向关天宇做了汇报,末了说:“不知道这样做行不行?还望书记指示。”

关天宇听完汇报说:“我这个人一贯不赞成走形式图花样,搞什么所谓的政绩,只要能扎扎实实地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比什么都强。我们招商引资搞了多年,年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扯旗放炮的搞了不少花样,并没有引来多少资金。你有新的想法很好,我支持。但是,有一条,你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绝不能再放空炮,更不能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搞成吃吃喝喝拉关系串门子的庸俗交易。如果你能保证做到这一点我积极支持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也不必勉强。”

苏一玮听完,心里吃了一惊。过去只知关天宇刚正不阿,说话比较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今日一谈,果然如此。虽说他的话不多,却也击中了事情的要害,好在他早就有了思想准备,且已成竹在胸。苏一玮之所以选择了珠江三角洲的海滨市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是因为海滨市的市长刘信明是他老同学。3年前他们曾在中央党校一起学习过,两个人的思想观念很相似,在许多问题上颇有共识,关系处得相对好些。刘信明多次邀请他去海滨市,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谢绝了。这次,他主动提出来要去推荐产品,招商引资,老同学自然满心喜欢,答应说欢迎他们随时光临海滨,并向他提供了另一个信息,就是海滨那边劳动力极缺,如果西川劳动力过剩,可以给他们那输入一些。这一点也正是苏一玮期望的,如果能消化一批过剩劳动力,无疑也是一件好事。有了这样的前提,苏一玮的底气当然足了很多,就把他与海滨市市长的关系,以及对方答应接受劳动力的事向关天宇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