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5/6页)

冯市长几乎无需思考便脱口而出:“首先我要声明,我的成绩属于阳城人民,属于和我一起工作的团队。此时,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心系人民群众,心系党的事业,做勤政廉洁、克己奉公、执政为民的表率,才能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另外,我还想着重强调一点,就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自己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固然重要,但也要时刻教育、引导、带动好家人和周围同事,在管好自己的同时,还要管好身边的人,尤其是像秘书这样特别亲近的人。”

……

冯开岭的这个专访,由于受到观众的高度肯定,电视台特意破例增加了播出次数。因此,那两天里,只要打开阳城电视台的几个频道,就不时会听到冯开岭铿锵有力的声音。

刚开始看到这段访谈,黄一平感觉极不舒服。他觉得,冯市长那些话中的字字句句,就像一把把锐利无比的尖刀,一下接一下戳在他的心头,使他的心刺痛不堪,血流不止。为此,他一次又一次对着电视,泪流满面。

然而,电视上总播放那个专访,而黄一平也总在有意无意地追看那个专访,连续几天一直如是。到后来,黄一平慢慢就不再难过,反而有一种禁不住要笑的感觉。于是,再看的时候,他就任由自己笑了出来,开始只是微笑,后来发展到大笑,最后居然狂笑得止不住声,弯下了腰,把旁边的汪若虹和小萌都弄愣住了。

“你没事吧?”汪若虹不放心,用手摸了摸丈夫的额头。

“爸爸,不要紧吧?”小萌也来抱住了爸爸的脖子。

“没事,真的没事,太没事了。”黄一平擦着笑出的眼泪,搂住妻子、女儿,依然紧盯着电视上侃侃而谈的冯市长。

71

冯开岭离开阳城赴阳江上任前,专程前来市委党校,向全校教职员工辞别,同时点名要见黄一平。此前,冯市长曾经通过邝明达、于海东等人约过黄一平,希望见面聊一聊,结果被他以种种理由婉拒了。

知道冯开岭要来党校,黄一平还是找个借口避开了。他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和他见面了,确实也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最终,冯开岭只好给黄一平留下一封信,是由邝明达代为转交。

冯市长的信写得很短——一平同志:

本想当面向你告别,可是由于时间紧迫,看来不行了,留待下次吧。

过去五年,你在我身边担任秘书,虽是组织分配、职责所系,却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分担了很多事务,吃了不少辛苦。感谢这么多年来你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同事情谊,永志难忘!

这次因为工作中的失误,你受到处分并被调离,这让我也感觉非常震惊和痛心。你还年轻,前边的路还很长,希望你正视错误,认真吸取教训,积极相信和依靠组织,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再爬起来。切记,千万不要背上思想包袱,不要怨天尤人,更加不要破罐子破摔。

最后,请代表我和朱洁问小汪和小萌好!冯开岭即。

黄一平读着这份由冯市长亲笔撰写的短信,上边的每一个文字乃至标点都非常熟悉,语境更是具有强烈的冯氏特色。他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反复咀嚼着其中那些话,真是万般滋味一齐涌上心头。他在内心里一再检讨、追问自己:难道我真的做过什么,差点毁掉冯市长的大事?我需要正视什么错误、吸取什么教训呢?我怨天尤人了吗?我是在哪里跌倒、又应当从哪里再爬起来呢?

读着读着,黄一平自己都感觉有些疑惑、迷茫了。他相信,冯市长在写这封信时,一定也有同样的疑惑与迷茫。

在转交信的同时,邝明达还告诉黄一平:“冯市长走之前非常记挂你,专门同党校领导打了招呼,让他们对你多加关照。这样一来,你在党校就不会吃亏了。”

“谢谢!”黄一平显得很平静,也很绅士。

送走邝明达之后,黄一平忽然感觉应该做点什么,或者说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向过去作一个彻底的告别,对自己有一个断然的了结与交代。他希望,在余下的岁月里,死心塌地做一个党校后勤工作者。

黄一平做的第一件事,是撕掉冯市长的那封信。他撕得很从容、优雅,将薄薄一张纸撕得很碎很碎,接着用打火机将那一堆纸末化作灰粉,又倒进厕所用水冲掉。然后,他开始清理从办公室带回的物品。他把那些与秘书工作有关的书籍、杂志、笔记、日记,统统捆扎起来送给了收废品的山东老汉,干净得连一张纸片也不留下。同时,他把所有电话号码、短信从手机里一一删除掉。

黄一平的手机里,有很多好笑的短信。那些短信,有些来自秘书同行,有些来自熟悉的机关干部,还有些则来自当年的同学、同事。这些短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黄、灰、黑,如果不是少儿不宜的荤段子,那多数就是带有点灰色调侃或黑色幽默。黄一平与这些人之间的这种信息互动,既有娱乐、游戏的性质,又具有联络感情、沟通关系的意思,表明大家交情达到了一定程度。有时,黄一平也把一些好笑的段子转到冯市长手机上,供他一笑,纯然为了让他放松与休息。有时,如果很久没有这种短信了,或者冯市长忽然情绪大好了,他还会冷不丁地问:“一平,有没有好段子,发两个过来。”因此,黄一平经常就要留意搜集这样的段子,有选择地保存在手机里,以备冯市长不时之需。

现在,这些段子都不再需要保存下去了。

黄一平在删除那些短信时,还会不时停下来,或是看看发送者的号码,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或是再回味、咀嚼一下段子的内容与含意,感受一下其中的乐趣与智慧。

有一条短信,发送者的号码不太熟悉,已经想不起机主是谁了,但是,内容很有意思——

一次交通事故,汽车摔下悬崖,官员、秘书及司机同时挂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上。这棵树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眼看树枝就要折断,必须得有一个人马上松手,摔下悬崖牺牲自己。这时,官员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我的生命最最重要嘛!”话音刚落,司机很惊讶地责问秘书:“领导这么重要的讲话,怎不鼓掌?”

这条信息,就像一篇精致小品,留给读者以广泛的想象空间,以及会心一笑的余地。黄一平多次读过,每次看到都会忍俊不禁。可是,现在再看这个短信,他却无比震惊——那个一边拍手鼓掌、一边从悬崖上跌落下去粉身碎骨的倒霉秘书,多么像是自己。就好像这条短信,是一个熟知内情的人,专门为他而创作。又也许,这则短信来自遥远的天际,是上苍送给他的一份礼物,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