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渴望认识社会(第2/4页)

“于是港商并不把全部工序放在深圳制作。在香港接到订单后,只是将鞋面在这个厂家生产,而鞋底则在另一个厂家生产,在香港组合成鞋,印上made in hongkong(香港制造)的字样,远销欧美。

5年之后,港商走了,只留下生产鞋面的技术和一堆废机器。皮鞋厂另立门户了,我们首先想方设法学会制造鞋底的技术。我们不断地引进、模仿、革新,终于打出了我们自己的拳头产品。

“香港的成功秘诀在于:中国人的勤奋和英国人的管理再加北京对香港的一贯政策。深圳的成功秘诀在于:借用外面的资金技术加深圳人的好学加特区的政策。

“有天,过去的那位香港老板重游深圳,见了这个厂子,连声感叹‘人来了财运挡也挡不住,深圳要发展也是没人挡得住的,。这些是这位港商怎么也料不到的。他眼前的产品印的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字样。香港人的厂变成了深圳人的。

副厂长讲到这儿,所有的人不约而同鼓起掌,所有的人都为之振奋。这是一堂多么生动的经济、思想教育课啊。

深圳许多的“零级”企业就是从“欢迎剥削”到“自主远航”.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许多人认为,特区像一座宝山,金银珠宝漫山遍野,俯抬皆是;许多人认为,特区是不夜城,灯红酒绿,花天酒地。这实在是对特区的误解,是宝山不假,是不夜城也不假,但其中的辛酸和曲折却不是简单的一句话所能概括得了的。

同学们通过皮鞋厂的发展,清楚地看到深圳的成长。

中午。同学们在工厂吃盒饭,趁着空闲的时候,许多同学拿出小本子记啊写啊,一是为了交作业,二是确实有感而发。

一吃完饭,王笑天就想起他那条可怜的单车带,下午还要带刘夏回家呢。王笑天连忙拉着萧遥去找单车铺补胎。修好车,回来经过电影院,电影院门口有张大海报《爱你没商量),海报下方红色的几个字很醒目:儿童不宜。

“这四个字是招揽观众的最好广告。”王笑天和萧遥笑道。这时,刘夏、欣然、晓旭走来:“下午没活动,看场电影吧!”

“儿童不宜啊!”王笑天一笑。

“什么片?”

萧遥刚出口“爱……”就反应过来:“唉,问王笑天吧!”

王笑天搔搔后脑勺,笑:“我……就是那部与电视剧同名,那部很叫座的,就是那部啊!”

“什么那部那部的,到底哪部啊?”林晓旭问。

“是不是吴英主演的?”刘夏突然想起,“爱你没商量。”

“这事咱们再商量一下吧。”王笑天笑道。大家哗地全笑了。

大家一路走一路聊。一辆奔驰500突然在他们身边刹住,从玻璃窗里探出一个头。

“小王,嗬,真是笑天。”说话的人立刻从车里下来。

王笑天也认出是张经理,爸爸曾经帮过他的忙。

“小王,快,上车,上哪儿?我开车送你去。”

“回家。不用送。我们自己走。”

“哎呀,不要客气,来来!那人说着就拉王笑天上车,“我送你回家!”

“我。我还有同学。”

“好说,好说,都上!”

王笑天也说:“萧遥、刘夏、谢欣然,你们也上来吧,有位子,挤一挤。”

萧遥和欣然不好说什么,摆摆手,自个儿走了。刘夏性子急。她撇撇嘴,翻着白眼。

“刘夏,你坐吗?”王笑天问。

“像我们这样的老百姓不会开小轿车的门,哪里坐得起!”刘夏冷冷地说,跑着去追萧遥他们。

王笑天尴尬地呆在那里。

那经理还一个劲儿地说“上车,上车”,并自作主张把王笑天的车子放到车斗里。

突然,王笑天像明白了什么,一把扛下他的车:“张叔叔。谢谢了,我不坐车。”

说完,骑上山地车,去追刘夏。

“刘夏,我的单车是为你才去补胎的!”

最贫困和最富裕

下面几日的活动安排.先是参观一个贫困山区。这个山区离广州60多公里,温饱还没解决。当山区的老乡带着惊喜、羡慕、诧异的目光望着这群来自特区的少年,欣赏着他们名牌服饰,聆听着他们欢声笑语时,萧遥为自己在老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阔绰浑身不自在起来。负责人介绍说,广东发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富得流油;而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人们至今连温饱都做不到。广东还有百分之六十的地区和百分之四十的人民还很穷。

村干部领他们走访了几家。这里农民住的是“干打垒”土屋,房间很阴暗,从外头进去,要过好一会儿眼睛才能适应。萧遥看到屋里粗糙的家具、简单的用品,想到自家精致的红木桌椅。方便快捷的微波炉等,心里好不安生。饱受凤吹雨淋太阳晒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却生活在贫困线下,自己不农不工,却在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

走访了农家后又去参观小学。山区小学的情景是这群深圳中学生想象不出的。如此低矮的校舍简陋的教室他们哪曾见过!大家注意到,课桌上摆的“铅笔盒“大多数是注射剂之类的包装盒,用的是最最普通的铅笔和圆珠笔。而深圳的学生。有自己的家庭电脑,派克笔也一支接一支地买,几千元的“快译通”和“walkman”也不当回事。今天,他们第一次觉得自己奢侈了。当场,同学们自发地开展了为“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他们说,只要我们少买一件衣服,少上一次娱乐场所。少花一点零用钱,我们就可以供他们上学。让我们这些特区的哥哥姐姐为山区的弟弟妹妹们尽一点力吧。

社会调查已经开展了好些年,可组织学生到山区调查却是第一次。起初,校领导还担心学生会因此嫌弃农民、厌恶山区,看到他们争先恐后地为希望工程捐款,老师们欣慰地笑了。

中午,同学们吃自备的干粮,因为事先老师说过不要麻烦老乡。同学们吃自己带来的汉堡包,高级饮料时,发现这里人吃的是稀饭。问他们中午怎么还喝粥,他们说三餐都是这样。当地干部说,他们粮食不够,只能熬粥吃。因为饭太稀,吃完后碗都不用洗,甩几下就干净了。

同学们愕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特区周围还有许多为吃饭犯愁的农民。深圳的报纸上登过,特区的猪天天在过年!酒楼饭馆每天不知要倒掉多少鸡鸭鱼肉和白花花的大米饭,连依靠这些“泔水”喂猪的人都深感痛心!看到山区人的生活,大家心情很沉重。他们生活在特区,看到的是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富裕生活。不知周围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他们对“贫困”感到陌生,对落后的山区、朴实的农民知道得很少。他们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到,浪费粮食太罪过!他们之中没有人不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名诗,可是深解其意,懂得珍惜劳动人民血汗的又有几人?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老乡们的饭食,他们哪有这种切肤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