Ⅵ 那些你不知道的幸福(第4/5页)

他是在第三天才发现她不能说话的。他把一份急要的文件忘在了家里,回去取已经来不及,只好打电话让她送来。电话打到家里,响了三声,接起来了。他直截了当地说:“我有份文件忘在家里了,就在书房的桌子上,急要,你帮我送过来。”电话那端,没有声音。他又说:“是你吗?你在家吧?”还是没有声音。他急了:“你怎么不说话?出什么事了?……”不待他问完,电话已经挂断了。

他赶紧请了假,回家拿文件。在离家两公里的地方,他看到了她。她骑着自行车,正使劲地往前蹬着。他从车上下来,拦住她。天正下着雨,她没有打伞,衣服和头发湿淋淋的。他正要埋怨她在电话里为什么不说话,她已经从怀里掏出他的文件递过去,文件用塑料袋子封得严严实实,封面上有一张纸条:我失声了,所以不能接你的电话。

他一下子就呆了。她失声了,他居然都不知道。他只感觉这两天家里格外安静,就没问问她是怎么了,他怎么这么粗心?

是的,他嫌她唠叨。结婚三年,她越来越像个唠叨的老太婆。每天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今天吃什么饭?排骨要红烧还是清炖?热水器要开40分钟才能洗澡,这件衬衣要配那根领带……她说话的声音尖锐,凌厉,听起来总像跟人吵架。他不明白,结婚前那么温言细语的一个女孩儿,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庸俗唠叨的妇人?他曾经看到一句话说:一个女人等于五百只鸭子。他深以为然,他想哪天她要是不唠叨让他耳根清静,他就幸福了。

现在,她真的不能说话了。她在纸上“告诉”他:医生诊断说是声带囊肿引发的暂时失声,需要好好调理,不久后就会恢复的。

可是,听不到她问他要喝番茄蛋汤还是青菜豆腐汤,听不到她絮絮叨叨地讲韩剧,听不到她抱怨用电太费、小区的垃圾无人清理……他觉得很不习惯。每天,他自问自答,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的声音,单调而寂寞。他忽然发觉,她那让他厌烦的声音,其实才是他们的生活中最动听、最和谐的音符。

为了尽快找回她的声音,他见人就问有没有治疗失声的偏方。他带着她去找有名的老中医针灸;他买了绿豆和百合,坚持熬粥给她喝;每天晚上,他拉着她的手去散步,回忆他们恋爱时的事情……虽然通常都是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但是从她亮晶晶的眼睛里,从她越握越紧的手上,从她沉静的笑容里,他知道,那些被他丢失的幸福,又被他重新找了回来。

那天晚上,他睡醒一觉后,看见身边的她正大睁着双眼望着他,眼角有浅浅的泪痕。他诧异地揽过她的肩,问:怎么了?她不答,泪却越流越凶。然后,她忽然开口说:“对不起。”

那三个普通的字,在他听来,简直如同天籁之音。他“腾”地从床上跳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语无伦次地嚷着:“你会说话了?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句给我听……”

她把头伏在他的怀里,她说:“原谅我,其实我没有失声,我只是想试试,你还爱我吗?我一直以为,你对我,对我们的婚姻,已经厌倦了……”

他愣着,忽然紧紧地抱住她。他的心柔软而酸疼,这个柔弱的女人,动了如此的心计,不过是为了挽救他们的婚姻。而他却因此,不但找回了他们的幸福,还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曾经一灯如豆

◎漆宇勤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语言的传神精准。比如说——“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是怎么样的一盏灯光暗弱的灯呢?这个问题我其实并不好回答你。但是如果我们翻开那些与夜晚有关的文学作品,会发现这个词语使用频率并不低——在我的印象了,“一灯如豆”甚至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很常用的一个词语。

我甚至也多次在作文中使用过这个词语。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家里用来照明的是一种简易煤油灯盏,小小的玻璃瓶装上半瓶煤油,用棉绳做个灯芯,在我童年的夜晚中散发出浓郁的气息。灯光当然是昏黄、暗淡的,但于我的记忆来说,却是温暖的。我记得当时家里到处是蚊子,于是我每天晚上热衷于一个残忍的游戏:掌着煤油灯,对着栖在墙壁上的蚊子晃一下过去,焦灼的味道,两三只蚊子落在地上。有好几次,我甚至成功地将落在蚊帐上的长脚蚊消灭而没有给烧坏蚊帐。

这样的游戏持续了好多年,之后道具被换成了蜡烛。换成蜡烛的原因不知道是出于价格还是方便。我只记得当蜡烛代替煤油灯时,我再不用忍受煤油的气息,也不用担心一不小心碰翻灯盏而招致的打骂了。更重要的是,看书写作业的时候可以随着蜡烛的自然燃烧而不用再小心翼翼将煤油灯芯偷偷拉长一些以缓解“一灯如豆”的状况了——点煤油灯是要小心注意节约用油的,不能将灯芯拨拉得太长,否则虽然光线更亮,却要费更多的油。我记得邻居家有四个孩子,最大的那个比我大10多岁吧,特别用功学习,晚上一直看书到深夜。可是因为家里穷,父母舍不得煤油。于是,其中两个就在父母睡觉后偷偷躲在楼上披着被子,拱出一个小小的空间掌着煤油灯看书。直到两年之后做母亲的才发现这个秘密。那时,他们其中一个已经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了,另一个也已经露出了准大学生的端倪。后来我自己有了类似的经历。用废纸将房间门框上的空洞糊住,在父母责令我睡觉后一个人小心趴在床上用背和胳膊肘拱起一个小小的空间,胸前举着烛芯被尽可能剪短的蜡烛,有滋有味地看一些教科书以外的书籍。然而被子里的空间很快就热气弥漫,喘不过气来。于是又小心地掀开被角透透气,之后继续,常常是烧掉将近两寸蜡烛后才睡觉。故事几乎是雷同的,母亲后来发现了我蒙在门框上方的纸,进而发现了我浪费大量蜡烛的事实。怕我不小心将被子给点燃了,她终于准许我每天在老式座钟响十二下以前睡觉。

回头继续说煤油灯。那个时候家里的房子当然是简陋的,墙壁上到处是孔隙。逢到哪天没有煤油了,祖父就绑几根竹篾,点燃后插在墙壁上照明。那个场景,让我想起旧小说中那些插在墙壁上的火把。这个时候,祖父就给我讲故事。故事说:一个人家的漂亮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媒人上门了。介绍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不错。家境呢?盐船两艘河中走,每晚点着银灯盏。这样的条件好啊,于是应下来了。等到过门,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男方穷得叮当响。于是问,盐船呢?门前河里游走着的两只鸭子不就是吗!家里的盐全靠它下蛋去换来呢。银灯盏呢?你听错了,是晚上点着“人灯盏”呢,就是自己举着用松枝或者竹篾扎成的火把啊,照得整屋子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