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永不满足(第2/2页)

这样的回答,冯一平很不满意,拜托,你不是哈佛毕业的,你是佛学院毕业的吧!给我扯这些人文的,虚头巴脑的东西,什么企业文化,什么核心DNA,那都是用来宣传的,我要的是,具体的做法。

既然有这样的机会,他继续不耻下问,“重点是,员工如何实践你们的这种理念?而且非常优质的在工作中体现出来?”

“我们的每一位员工,在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时,首先接触的就是公司最坚持的这些理念,这边请。”

他们来到了八楼,八楼才是星巴克总部的接待大厅,这确实比较奇葩,因为原本接待大厅的位置,被他们开了一家咖啡店——就是楼下那家,老实说,这还真跟冯一平的性格挺像。

但是,德鲁克这样的说法,冯一平依然不满意,要是知道就能做到,那早就世界和平了好不好!

德鲁克显然知道了冯一平的不满,在办公室里坐定的时候,笑眯眯的说了一句,“我们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始终把利润和对员工的投入做到最平衡,比如,我们大部分的员工,原来包括兼职的员工,都有公司期股,贵国我们直营店的员工也一样。”

这才是画龙点睛的一句!冯一平顿时眼前一亮。

企业文化什么的,那都是虚的,员工服务太多好坏的关键因素,可能都还是收入。

有佳此前折腾来折腾去的那些绩效工资方案,激励计划,现在想想,还是没能解决基本问题,如何让一线的员工,也能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红利,这倒真是一个方向。

“那么,如何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地段门店的员工收入?”

“关于这个,我们的薪酬委员会,做了一个科学的模型……”

……

回硅谷的路上,冯一平还在消化最后在星巴克的收获,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很契合我们一些传统的观念,简单说,就是有舍才有得。

关键是,即便是知道这个道理,这样的“舍”,还真不是一般人和公司能做到的。

“舍”之后的安排,也同样重要,不满足的并不只有冯一平,所有人都这样,人心就这样,如果一线的员工,把享受公司发展带来的红利,也视作理所当然,那会不会又和现在一样?

与此同时,一直在关注嘉盛官网的哈斯廷斯,看到这则报道,总算松了一口气,他是真度假,不是掩人耳目,你就多玩几天吧,最好等我们准备好你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