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〇八章 傲慢与偏见(第3/3页)

正因为谢迁跟沈溪间的隔阂,让朝中那些对朝事深感担忧的大臣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在谢迁和沈溪间做选择,一边知道沈溪有能力办好事情,可以托以重任,一边却不忘谢迁是文官领袖,最好听从谢迁吩咐行事,二人产生矛盾,那干脆两边都不靠,改而等谢迁和沈溪自行安排。

……

……

张懋和夏儒离开谢迁的小院。

出门上了马车,夏儒不由感慨一句:“看来谢阁老也没什么好办法,找他用处不大。”

张懋苦笑:“这个谢于乔,一辈子都那么固执,以前有宾之他们在朝还好些,他最多只负责一些打下手的事,为政还算颇有建树……经过这几年他做首辅的情况,便看得出来,他做事甚至未必有之厚老练。”

夏儒道:“难道就不能想想别的办法?”

张懋回道:“谢于乔现在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应付防止之厚崛起上,笃定之厚会成为朝廷一大隐患……毕竟之厚是他一手带起来的,或许是怕留下千古恶名吧。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他针对之厚时,陛下身边有那么多奸佞趁势而起,唉!”

夏儒似乎明白什么,不由叹息一声:“还是应该劝劝他,文官内部争来争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昔日牛李党争就是前车之鉴。以我看来,沈之厚虽然年轻气盛,但所做都是对大明有利的好事,未必如谢阁老所说那般会祸国殃民,到底之厚状元出身,饱读圣贤书,明事理,懂分寸,知进退。”

“劝?呵呵,算了吧。”

张懋对此不抱太大希望,“谢于乔的脾气就跟倔驴一样,老夫认识他不是一天两天,一旦固执起来根本没法劝动,哪怕有时候缓和些,但转眼又变本加厉。幸好之厚没跟他一般见识……或许咱们应该试着去问问之厚,比在谢于乔这里浪费口舌好得多!”

……

……

谢迁做着他认为的实事,渐渐失去人心。

不但张懋和夏儒这样的中立派对谢迁深感失望,就连看起来跟谢迁亲近的文官集团中坚力量也开始离心离德,主要体现在杨一清、靳贵、梁储等人身上。

本来这些人跟谢迁都属于同一派系,现在却又不得保持中立,只有在谢迁找他们的时候才会出现。

而此时的沈溪对于京城发生的事淡然处之,这几天他只是简单处理一些政务,有时候甚至干脆躲在家中不出来,总归没人计较他这个吏部天官旷工,毕竟身兼两职,两个衙门的人都会以为他在另一个衙门,他想几时给自己放假都行。

在这种朝廷内人心惶惶的时候,谢迁也没主动跟沈溪谈论如何制约江彬等人,二人便在这种僵持中消耗时光,直到这天朱厚照突然下旨调京营部分人马南下平叛。

御旨直接下达五军都督府,这让新任京营提调崔元很为难,他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崔元求助于张懋而没获得回应,只好去找兵部,却被告知这件事跟兵部无关。

无可奈何之下,崔元只能派人通知内阁,梁储知道消息后去到谢迁的小院,把事情相告,可说婉转曲折。

“怎么回事?不是说许泰领兵平叛顺风顺水,为何陛下突然征调京营兵马南下?”谢迁听到这消息后有些不理解,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皇帝又要节外生枝,而他不太想理会。

梁储道:“具体原因,怕是只有问陛下才知晓,圣旨是由豹房直接下达。”

谢迁摇摇头:“确定这件事跟沈之厚无关?”

梁储一愣,等明白过来谢迁是在担心沈溪时,摇摇头道:“暂且未听说有这方面的消息,不过听闻兵部那边未理会崔元的求助,所以驸马爷才会求到内阁来。”

“他这是想看热闹?”谢迁生气地道。

梁储对于谢迁态度上的转变暗叹不已:“谢老这是怎么了?平时处理事情也算果断,为何在提到之厚时总有这么大的偏见?之厚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总归在谢老这里都会挑出毛病来。”

谢迁道:“现在要阻止,非跟陛下面奏不可,老夫要往豹房等候面圣。”

“这么去,怕是不会有何效果吧?”梁储为难地说道。

谢迁黑着脸道:“不然能如何?跟沈之厚一样不管不问?京营调兵往西北,那是为了平定狄夷,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情况却不一样,此前已从西北调兵入关,如今要是京营再调兵平叛,势必导致京畿防备空虚,若鞑靼趁虚而入,谁能承担责任?”

说话间,谢迁雷厉风行,起身向门口走去,准备到豹房跟皇帝理论。

梁储道:“谢老是否先试试上奏?或者可以先跟司礼监掌印张公公打声招呼?”

“不必了。”谢迁怒气冲冲,言语中满是不屑,尤其是在梁储提到张苑之后,“他们不过是一丘之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