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五章 跃马草原(第2/3页)

因为这次沈永祺随军出征,使得沈家上下对沈溪的期望很高,之前沈明钧夫妇也受到极大的压力,主要在于,若是沈永祺随军死了,那沈溪很可能会成为罪人,毕竟一次损失两位“栋梁”,沈家崛起的进程也会被打断。

当然,这一切主要还是因为沈溪出征后,有一个多月时间完全没有消息传回,不但没有家书,就算朝廷那边也没反馈任何消息,民间更是对沈溪的动向一无所知。

不过有一点好,那就是沈家直接跳过沈溪被困榆溪河的消息,直接得到沈溪领军取得大胜的捷报。

若被沈家人知道沈溪被困榆溪河数日,走投无路,可能整个沈家上下都会精神崩塌。

“娘,听说老爷之后又领军往北边去了,说是要追击那些草原蛮夷,一去要几十天,至于班师回京……恐怕更晚了!”

谢韵儿面对周氏时,虽然也很高兴,但笑容中始终带着一丝失落。

自从嫁给沈溪后,两口子聚少离多,身为一家之主母,她承受的压力要比旁人大很多。

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她还不能表现出来,更要去安慰家里的女人,让她们都振作起来,可以说是谢韵儿替沈溪照顾好了整个沈家后宅。

周氏脸上又带着些许担心:“后面打仗……不会再有事了吧?”

谢韵儿微笑着摇摇头:“娘,您就放心吧,听说北边那些蛮子已经被相公领军击溃了,到处流蹿,要把他们全数歼灭虽然不是很容易,不过以老爷的本事,应该不在话下,最难打的仗都赢了,还会出问题吗?”

“哟!可不敢这么说。”

周氏显得很慌张,“大吉大利,一定没事的!憨娃儿就是命硬,他出生的时候都觉得他个子太小,可能活不了,谁知道这么能干?他小时候没少遭罪,五岁时还差点儿死了呢!唉!不过自那以后,他好像就变得聪明起来,命也变好了,虽然是我们把他带出了山沟沟,但其实是他想出办法把我们留在了城里!”

谢韵儿笑着看向周氏,不想让周氏发现她内心的担忧。

周氏摆摆手:“既然没更多消息,那娘先回去了,记得有消息第一时间让小山去传告一声。小山这两天也美着呢,谁让她嫁了个跟着我那憨娃儿老打胜仗的丈夫?我还要去大房家里吃饭……以前被他们欺负死了,这次他们的儿子也跟着我儿建功立业,下一步可能就要做官,看我不吃穷他们!”

……

……

就在各方密切关注沈溪踪迹,想知道他在草原上进一步动向时,沈溪还在草原上纵马狂奔,他和他的部众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追击战。

鞑靼人兵败榆溪河后,主力人马只剩下不到两万,这两万还分成三路,分别由达延汗巴图蒙克、大王子图鲁博罗特和国师苏苏哈三部率领,逃跑的方向虽有偏差,但基本是往东北方败退,沈溪接下来不过是把之前撤兵的道路再走一回罢了。

这一路,沈溪所部利用缴获的鞑靼战马,一人一到两骑,发起迅猛的追击。

但毕竟沈溪军中不是每个人都精于骑术,使得部分人马只能留守榆溪河北岸营地,或者在接下来几次小规模的战事结束后负责把俘虏和伤病员送回榆林卫城。

领军过了屈野川后,由于远离大明边境,基本上沈溪不再留下人马,就算抓到俘虏,也只能混编进马队中,让他们跟永谢布部的人在一起,若有异心,就直接处决。

沈溪对于俘虏非常优待,随着消息传播出去,那些被打散的永谢布部小部族,还有达延部中不得势的部落,举族来投,沈溪兵马也在逐渐壮大。

沈溪从榆溪河出兵时,所部人马不过一万一千余,其中还包括两千多永谢布部人。

当沈溪兵过屈野川后,所部已膨胀到一万四千。

沈溪领军深入草原,一路上都有人为他指点道路,草原上有很多小部族,少的或许只有几十人,多的可能四五百人,这些小部族以前都依托于大部族生存,但在此时,他们不得不投奔沈溪麾下。

沈溪处理这些人的方法很简单,青壮必须跟随大军出征,留下的妇孺老弱则往南迁徙,一律往大明领地而去,他们的牛羊牲畜不会被褫夺,仍旧属于部族,这减少了这些部族的后顾之忧。

因为沈溪过去几年把鞑靼人打怕了,使得路过之处,基本都是归降的人马,并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

就连达延部主力,也就是巴图蒙克亲自统率的兵马,人员也在大幅度流失中,不过巴图蒙克的逃跑速度堪称一流,尽管沈溪一直在追,但还是被巴图蒙克先一步过了黄河。

沈溪所部抵达黄河岸边时,已经是七月初五,当天沈溪简单休整后,便用自鞑靼营地缴获的羊皮筏子搭建浮桥,强行渡河,渡河过程中并没有遭遇任何抵抗。

再追击两日,又收拢了一些残兵,七月初七这天下午沈溪所部到了云内以南的地方,从投奔的一个小部族口中得知,鞑靼主力已过去两日,沈溪算了算时间,自己带领的兵马距离达延部败军越来越远了。

消息不知如何传了出去,将士们归心明显,他们之前只是凭着一股气势跟着沈溪建功立业,当发现无法除掉巴图蒙克时,就想返回大明,赶紧把功劳领了,然后返回家乡,舒舒服服过日子。

眼见军心动荡,斥候突然来报,在附近的山坳里发现一个部族,具体位置是东胜卫旧址与云内之间。

这个部族是曾经永谢布部的附属部族,本来是想投奔达延部,但却未料到他们根本没等到汗庭兵马到来,而被明军一头撞上了。

随着沈溪派出骑兵杀到,这个部族组织起了三百多人的抵抗队伍。在草原上的小部族中,能一次聚拢三百青壮已算不错了,但没料到这次他们遇到的是大明正规军,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对手是草原人闻风丧胆的沈溪所部兵马。

三百多人的抵抗队伍集结到高处准备发动冲击,却发现面前敌人数量迅速扩大,后续还有大批骑兵靠近。

这些人受到惊吓,立即选择撤退,因为草原上无遮无掩,以寡敌众的战事很难打赢,而各部族人武勇差别不大,基本都是用弓弩对敌,遵循的原则就是尽可能不互相灭族,通过以大欺小的方式,将势弱的一方收编。

王陵之亲率人马杀上山头,却发现本来严阵以待的部族骑兵已撤退,非常失望。

本来按照沈溪所言,这回发现的鞑靼骑兵数量不少,有可能是达延部主力,等从山头往下一看,偌大的山谷部位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却没有大批鞑靼骑兵活动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