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有情劫 第五十一章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第2/3页)

窦太后此议一出,众人再不便有异议,都道:“太后圣明!”太后了却一桩大事,立起身来,至拓跋焘面前,抚着遗容,叫:“官家,你方当盛年,何以早逝,老身年过七旬,却苟活世间,是何理也。”泪珠滚滚而下,皇后、诸王、大臣、八部大人无不悲泣。

当夜,启魏主拓跋焘灵于金帐,大军拔营,皇太后、皇后、诸王、诸大臣、八部大臣扶灵南归,一军皆白,缓缓而行,至第二日黄昏,方至云中金城。

号角吹动,满城皆闻,百姓持火炬,夹道而哭,送魏主灵柩入宫,停于太华殿,众人也顾不得疲累,就往城东石室而来。

月上中天,在京师的诸王大臣、八部大人、十二卫府将军,云集大鲜卑山石室,承乾被魏主封为平城王,也在其列。

石室之外,烛火满山,有数十里之广,承乾置身人群之中,左右观看。见这石室十分宽广,高有四百余尺,方圆足有数十亩,东面石壁上,有一副岩画,直至洞顶。

此画云蒸霞蔚,金碧流青,气象万千,几非人力所能成就。腾腾云气中,有一女子,足踏祥光,身穿白衣,抱着一名婴儿,自天下降,向前而来,衣带飞起,几欲破画而出。女子左侧,有青色巨狼一头,右侧有白色神鹿一头。苍狼昂首前视,目光炯炯,白鹿神态温和,回首看向女子怀中婴儿。画面左下侧,有一男子,背向众人,身穿皮裘,伸出双手去接那婴儿,却看不见相貌。

鲜卑拓跋部先世传说,昔轩辕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就是鲜卑拓跋部的来历。其实大概不过是自高身世的粉饰罢了。

东汉年间,拓跋诘汾皇帝率部南移,至于河北,于山间行猎之时,有一天女从天而降,遂同寝宿。清晨,天女请还,曰:“明年周时,复会此处。”言终而别,去如风雨。来年此日,帝至先所行猎处,果复相见。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养视之。子孙相承,当世为帝王。”语讫而去。此子即鲜卑拓跋部始祖力微皇帝。画中苍狼、白鹿,当时随侍天女左右,所以魏主拓跋焘在白头山行猎见到白鹿,便以为大吉之兆,上天垂象,遂而起意南征,然而即刻遇刺身亡,也是可为一笑。

且不提这些鲜卑传说,承乾在人众中,看那画上女子相貌,却越看越是惊异,你道为何?原来那女子除了衣饰头髻,相貌神情与穆善才一般无二。

今日之承乾,实已是兵主蚩尤之魔身,不过是以承乾面目示人罢了。魔主见了此画,略一思量,已明前因后果,心中冷笑道:原来如此,帝俊一家却好算计,方今东南两洲四国,倒有北魏、扶桑、朝鲜三家是他所出,成汤苗裔,似亡非亡,嘿嘿,好算计呀好算计。

也不说话,只见窦太后携着拓跋宏,与皇后、诸王大臣跪于岩画之前,众人随之下跪,太后拈香,携拓跋宏之手,举于画像之前,向上祝告:“若天意所定,此子当继天下,请我祖示现。”众人拈香,一起拜道:“若天意所定,此子当继天下,请我祖示现。”语声朗朗,震动四野。半晌,忽有无穷无量的盛大光芒自画中自内而外发射出来,瞬间充满石室,众人如置身金水之中,都狂喜不已:“祖神显灵,盛乐王当有天下。”

片刻,满室光明卷将拢来,聚成一束,落在拓跋宏头顶,将他罩在其下,好有盏茶光景,倏然倒收而回,光芒消歇,岩画再无异状。

窦太后携拓跋宏向岩画跪拜,立起身来,清声道:“祖神指示,极是明白,群臣八部,见过新君。”拓跋余、长孙道生心中懊恼,只是祖神显象,怎敢有违?只得与众人一起拜倒,山呼万岁,一城皆闻。

新君登辇,在群臣扶持之下徐徐还宫,城中百姓沿街跪拜,叩见新君。

魏太平真君二年,唐贞观十四年,七月初五,拓跋宏即位于太华前殿,年号太和。

拓跋宏继位之后,诸事不动,百官加官一级,尊窦太后为文明保国太皇太后,赫连皇后为皇太后,临朝听政,随又下旨大赦天下,前太子拓跋晃也在赦免之列,旨意命前太子就在瞿摩帝伽蓝出家为僧,永不许出伽蓝一步。拓跋晃素有贤良之名,此番性命无恙,百姓皆称新君仁德,云中金城一切如常。

虽然如此,朝廷蓦然易主,免不了暗流汹涌,那柔然、高车、丁零、突厥、匈奴、敕勒、契丹、女真、靺鞨各部,本是北魏外服,并非血裔,不过是慑于拓跋氏之武力,暂居人下而已。

这时闻听魏主猝死,窦太后奉幼主即位,诸事未定,各部正要借机作乱,传檄北方,言:“皇帝猝崩,天下怀愤,祸首却逍遥法外,此新朝之罪一也;舍长子而立无知之九岁少主,此新朝之罪二也;女主临朝,牝鸡司晨,颠倒阴阳,此新朝之罪三也;太皇太后窦氏,实乃唐主生母,竟执大魏之柄,世间之事,荒谬无过于此,此新朝之罪极也。”

一时天下嚣嚣,诸镇并起,又有吴王拓跋余生母贺兰夫人,因子不得为帝,乃言:“若我子得登大宝,吾死何恨?吾终不能阻我子之路。”自刎而死,拓跋余大恸,收贺兰夫人之尸,率贺兰部引出云中金城,据青海吐谷浑而自立,年号延兴。

北地纷乱,窦太后在云中金城,以耄耋之年,处理边事,通宵达旦,辽东王窦漏头、上党王长孙道生,诸王大臣,各各率部出京平乱。

且说此时南赡部洲,唐尊老子为祖,天下熙和,人口繁盛,贞观十四年,唐有户九千二百万,有口四亿五千万,计五十丁养一兵,唐有兵九百七十万。

北魏之地苦寒,人口不及唐六分之一,然而北地民风彪悍,素以游猎为生,除去老弱妇孺,可谓人人皆兵,所以北魏亦有兵七百余万。

北地乱起,李世民月前得李淳风进奏,言天降不祥之兆,应于北地,早就整军于边关,此时得到消息,魏主果然猝然遇刺,窦太后与幼主临朝,诸部并乱。

李世民大喜,命太子李治与梁国公房玄龄、郑国公魏征、中书侍郎刘洎监国,率十二卫一百八十万禁军,留守长安。皇帝传谕各边都督、总管、刺史、都护,天下七百万大军,尽集于河北,乃拜左仆射、卫国公李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引兵一百二十万,东征朝鲜。

皇帝自与赵国公长孙无忌、赵郡王李孝恭、淮安王李神通、江夏王李道宗、鄂国公尉迟敬德、褒国公段志玄、郧国公殷开山、卢国公程知节、英国公李积,倾天下之兵共六百三十万,首尾相继,长达千里,北出长城,欲一举荡平北地,迎还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