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晁衡(第5/5页)

据说张氏自愿穿上贵妃服,替贵妃受死。

张氏舞艺精湛,貌似杨贵妃。曾与杨贵妃共舞,备受贵妃与玄宗皇帝疼爱。

由于敬爱玄宗皇帝、杨贵妃,她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回报恩宠。

如此机会来了。安禄山之乱兴起,安禄山部众攻入皇宫。

安禄山要挟将贵妃逐出宫并处死。当时,张氏愿替贵妃受死,她挺身而出说道:

“让我代贵妃娘娘受死吧!”

说毕,张氏穿着杨贵妃之服,于安禄山面前受刑。

贵妃之墓所埋,正是张氏尸骸。

贵妃本人则一身民家打扮,先逃至四川,后搭船抵日。

当时日本天皇为女帝孝谦天皇。

以遣唐使身份滞唐的晁衡——也就是安倍仲麻吕,为贵妃引见孝谦天皇。此事记载于上述之书。

据说,杨玉环当时为证明自己是杨贵妃,曾在宫里舞了一阙“霓裳羽衣曲”。

这些传说为何流传至今?

一大理由乃出自白乐天的《长恨歌》。

此故事背景发生于八○五年——当时白乐天的《长恨歌》尚未登场。

实际上,空海返日后的八○六年,此篇长诗才问世。

此一《长恨歌》内容,无疑是日本诸多传说的背景。

奉玄宗皇帝之命,寻觅杨贵妃香消玉殒的魂魄,有一方士千里远至蓬莱宫,终于与贵妃相逢,此为长诗最脍炙人口的章节: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贵妃摘下头上金簪,一分为二,其一托付方士返回长安面交玄宗。日本诸多杨贵妃的传闻,即以此诗发想编纂。

虽然日本书上记载,白乐天以此传说创作《长恨歌》,不过,相反说法似乎更具说服力。既然传说故事中触及《长恨歌》,即表示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创作于《长恨歌》之后当较为可信。

只不过——

既为日本传说源头,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又出自何处呢?

继续述说杨贵妃传说之前,在此可以提出的史实,是上皇玄宗返回长安之后,曾迁移杨贵妃之墓的事实。

我们先来看看史实,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有如下记载:

玄宗返回长安,曾命人秘密改葬,但下葬所在不明。

中央公论社《世界之历史》第四卷(唐与印度)也曾提及杨贵妃之墓:

七五七年岁末十二月,上皇玄宗撇下马嵬路边埋葬的贵妃,恋恋不舍重返长安。当时虽经劝谏,上皇仍悄悄令宦官改葬贵妃。贵妃丰满玉体已成骸骨,唯有织锦香囊仍留原状。宦官将之携回,玄宗目睹贵妃随身香囊遗物,因思念而泪涌如决堤。

这些记载出处,皆以《旧唐书》中《杨贵妃传》或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为本。

顺带一提,《旧唐书》中《杨贵妃传》,有如下记载:

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香囊,意指香包,袋内装有形形色色的香木碎片。

《杨贵妃传说故事》作者,对于改葬作了以下记载:

“没有证据显示,已下葬的贵妃之墓,曾遭人挖掘再修复。有关贵妃葬于其他场所一事,为何不进一步详细为文?”

实际上,《旧唐书》、《新唐书》都强调留下了香囊,对于遗骨是否仍在,几乎未曾触及。

于是日后才会出现,马嵬驿之墓似乎只是“衣冠冢”之说。

“正史并未清楚记载,或许因为贵妃尚未离开人间。”

《杨贵妃传说故事》作者曾如此评论。

书上别处中也提及贵妃尸体,虽一度被埋葬了,但也可能因为战乱而失踪。

据说奉命挖墓改葬的宦官们,不敢将实情禀告玄宗。

另有一说,一名士兵在重新处置贵妃尸体时,寻得贵妃遗留的一只鞋子,并将其携回家中,该鞋仍残余独特的香气。

此说法与中国道家尸解升天之际,只留衣服及鞋子,躯体则自坟中消失之说,有共通之点。

总之,在大批记载有关杨贵妃之死的史实文献中,有不少文献主张杨贵妃在马嵬驿之后仍幸存,此事确实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