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第5/5页)

次日一早,曹瞒是被外头凄厉的哭嚎声吵醒的,他揉着眼睛来到窗边,将窗户往上抬起,清晨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身上,又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此起彼伏的哭嚎声传来,曹瞒见一群官兵押送着许多人往城外赶,微微皱起了眉。

“发生了什么事?这群官兵是在欺压百姓吗?”曹瞒离开物资,蹭蹭跑去了大堂。

“荥阳城的牢房满了,官府粮仓的余粮也不够了!”官吏们纷纷说道:“太守下令,将附近村庄的村民遣送回去,只留下荥阳城内有户籍在册的在牢里继续待着。”

荀彧表情严肃,小学毕业的他理论知识扎实,在接触到实际情况后,总能升起满腹疑问,他抓住了曹瞒,小声询问他道:“荥阳出现瘟疫,近些年收成不好,何不向距离最近的城池请求调粮?难道距离最近的城池也都闹了灾害吗?”

曹瞒也不知道这个问题,他猜测道:“也许是附近的城池自身难保?”

荀绲叹息一声:“你有运输过粮食吗?”

曹瞒愣了下,运输粮食?

“学生没有亲自运过,但知道理论。”

荀绲深深看了他一眼,心中爱才之心越发珍重,他从这个少年人的目光中,看到了对这个世间的悲悯,那是绝大多数身居高位的官员所丧失的品质,若等他以后登上青云路还能保持今日这番初心,或许在未来,能够靠他的影响来挽救些什么。

荀绲耐下心来,娓娓道来,为两人细说运输粮草的不易。

“人的腿脚是有限的,运输粮草的时候,马车与马匹也是有限的。你们都上过数术课程,假设一队十人可运输一千斤,平均每日可走二十里,颍川与荥阳之间,相隔近一千五百里地,一个人每天需要吃的最少粮食定为一斤,等到真正运输到目的地的时候,能够送到多少粮食?”

曹瞒的脑海飞速运转了起来,荀彧也一片沉默,在心中慢慢计算,越是算,心里就越发堵得慌。

荀绲提出数术疑问并不是为了让他们真的算出结果,只是为了让他们明白,粮草的运输,能够运输到原先运输量的一成,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若是路上再遇上大雨、人为剥削,那么真正运送到的粮草,几乎不剩下多少了。

曹瞒与荀彧对视一眼,两人都有些情绪低落,挨在一起听荀绲讲课,心里对于外面严峻的形势产生了一阵无力感。

从刚开始的想当大将军,到后来下决定要做治世能臣,曹瞒的梦想宏伟而广博,多数是其他人教育时给他灌输的概念,直到此时,他摸着沉甸甸的胸口扪心自问:我以后能让百姓们吃饱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