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残稿(第4/18页)

“久闻高阳每事必问,果不其然!”魏三爷十分坦荡,当下答了。原来交易的食谱非常简单,是一道“素烧黄雀”。魏三爷向宋都的大厨建议:鹌鹑腹中的海参、香菇、竹笋固然各具滋味,然而一旦吃到第四层,其中居然是满腹散菜,未免少一分艳目之色。何不将素烧黄雀裹入核心,待食客拨寻肌理,又复得一惊喜,这就把“套四宝”变成“套五宝”了。至若今夜何以是四宝而非五宝,魏三爷正色肃容答道:“既已与人,何当复以为己?这‘套五宝’是宋都的独门菜式,我便不能侵夺了。”

关于自制的拿手菜却始终未曾举箸的一节,魏三爷却转脸向王新公道:“新衡先生是知情的—”

话语似断未断、待续未续,王新公却抢道:“高阳的第二问和第三问,答案都在玄关脚凳边的那个纸袋里,待歇儿散了局,你带回去品尝玩味罢。”

纸袋显然是早就准备下的,里头是一瓶陈酿和两本闲书,乃是《神医妙画方凤梧》和《食德与画品》—后者正出自魏三爷之手。彼时我僦居仁爱路圆环一斗室,与王新公府仅一箭之遥,散席信步而回,美酒佐书,不觉竟夜。至天明终卷,才明白王新公以试菜为名,实则是为我和魏三爷作一引见,或许夜来这饭局根本出自魏三爷所授意,其目的则清清楚楚写在《食德与画品》的扉页上:“高阳兄揭谛探真”。

揭谛探真是个双关语,一则俱载于《食德与画品》之中,指的是魏三爷自行绘图鸠工打造的一双银箸—一支名“揭谛”、另一支名“探真”—老饕自铸称手的筷子,自然有其品细尝鲜的用意,姑且不论,至于那七字题辞的另一个意思,应该就是以此二书所载之内容,供我究其情实、发其隐匿。揆诸平日,多有为我具文述事的读者,或抒志陈情、或献曝揭秘,不外是供我参考,冀能辗转写入小说之中,往往披沙拣金,偶亦见宝。魏三爷这两本书,的确是有补充近世政海秘辛的价值的。

先说我在席间所提的两问:那位慨然道出“越是蠢物,越是要大肚能容”的人物,正是《神医妙画方凤梧》的作者万砚方。当年魏三爷浪迹海内,到处寻访名厨大庖,求授菜谱食方,可以说散尽家赀。但是也因之而学会了不少独门秘术。尤其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许多在道途间流离失所的厨师不惜以传承数十百年的技艺交易一顿饱餐,《食德与画品》便详尽地载录了作者“游学”的经历、见闻和实操实作的七十二则掌故,其描摹刻画,微入毫发,真可说是一流的小说了。

当然,求学问道之余,如何维生也是一个问题。在魏三爷而言,这倒不难。书中坦述:一旦盘川告罄、囊橐萧然,他便仗着在政府名公、巨卿之间震烁已久的声名,去至某要员某府某邸,露一手烹饪的功夫。须知政客最怕人议论他不学无术、最喜人谛听他逞学售术、又最擅长挟资借势以窥学求术,是以政客皆好宴集—每于馔餍饮足、酒醉饭饱之余,搜闻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谈丛,便觉腹笥满盈的不只是鸡鸭鱼肉而已。借由这一层权贵阶级的心理,魏三爷便凭着一身从市井庖俎间访得的本领,折冲于鸣钟食鼎之家,可谓悠游自在得很。他与万砚方订交,亦缘于此;而初识所售之术,即是“套四宝”,当在一九五一年前后,是时“国府”已播迁来台,地点当须在台北。倒是万砚方一句“你怎么不说:越是蠢物,越是要大肚能容呢?”的自嘲反诘之辞,颇让魏三爷刮目相看,深知此公非俗子,而愿意倾心结纳了。

多年之后,万砚方骤尔殒命,其事甚秘而可怪,魏三爷便再也不吃这道菜了,其书末慨乎言之:“馈而无所贶,犹寝而无所梦;伯牙碎琴、季札挂剑,皆伤离索者,天涯情味,其此之谓欤?”这段话隐了个姜白石《翠楼吟》“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的题序之意,所谓“天涯情味”,不免让我想起《翠楼吟》结句:“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这样的交情似乎只能向传奇小说中得之,而绝难在现实世界上求索。再见王新公时,不免提出来一叹。王新公诧道:“你同周弃子那么熟,没听他谈起魏三去万氏家庙打抽丰,不意却结识了一批牛鬼蛇神,订下生死之交的奇事么?”

“我同弃公大抵谈诗词、说故旧,鲜少述及时人时事—”

“”王新公喟道,“他和那李绶武也是相熟的。李绶武整理了一本《民初以来秘密社会总谱》,其中引了不少武林史材料,弃子玩兴大发,还给那些武林史订了不少对仗工整的回目,什么‘黑松林七侠结盟誓/白泰官三飞屠蛟龙’、‘甘凤池摘瘤还咒誓/泥丸功导穴召英灵’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这还不算,他还用‘异史氏’的笔名,替老漕帮写了不少赞诗。像那首‘锦江常碧蒋山青/元戎下马问道情/揖张义胆缘旗祭/笑剖丹心载酒行/百万豪银何快意/八千壮勇岂零丁/孤灯坐看横塘晚/黯淡功名举目清’,用事妥洽、炼字沉雄,更可称杰作了。这等调皮得意之事,弃子竟没向你抖露?”

“噫—我竟不知。”

承蒙王新公见告,我才知道:周弃公论画之所以看重惊鸦,并非没有缘故。或许是因为他和万、李之结识而得以进窥方凤梧艺事之堂奥;或许是因为他欣赏方凤梧的画论画风而不吝以大诗家之身,同这批江湖人物论交。至于魏三爷到宁波西街老漕帮祖宗家门献菜,究竟是不是存心打抽丰,便不得而知了。总之—据王新公所言—魏三爷之所以能接近万砚方,乃是因为李绶武的缘故。这又是缘于李、魏二人搭同一条船来台湾,有那么一节“倚舷把晤”的情景。

据闻当时船行已近基隆,李绶武正凭栏读着一本书,却久久不曾翻页,身后忽尔有人说了话:“老弟倒真是字斟句酌啊,呼呼呼!”

李绶武一回头,见是和自己在青岛同桌复同船前来的大个子,只方才唱名发签证时始知其姓字,叫魏谊正;仓促间尚不知如何应答,却见魏谊正撮唇怪笑的一张脸也倏然凝冻起来—他是在睇见李绶武掌上所托的那本书中的文字之际愣住的。

“阁下手上这本书的主人曾经许过我一个‘天下之大,到处可以相逢’的后会,”魏谊正惨然道,“敢问阁下:这个叫欧阳秋的如今身在何处?书又如何到了阁下的手上?”

李绶武闻言似乎也大吃一惊,垂脸怔怔望着手中书本,思前想后片刻,复打量了魏谊正半晌,才道:“设若您是‘讲功坛’出身的弟子,却不该如此问话;设若您是冲着这本《无量寿功》而来的练家,大可以趁我方才失魂落魄之际出手相夺。想这普天之下,能认得这书、认得欧阳秋其人,而又能洒然如此的,恐怕只有魏三爷一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