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帝宛风云(第4/5页)

她的话越骂越粗,骂得陈守言脸都红了,但他也只有叹口气,吩咐把她关起来,严加看守。

帝威难测,在皇帝没作表示前,谁也不能把她如何?不过陈守言却十分合作,居然协助张辅,找到了长乐公主很多其他不法的证据。

她是个很贪心的女人,尤其看不得别人有好东西,有些官儿们知其所好,弄了些新奇珍宝来孝敬,所以她包揽狱讼,卖官鬻爵,什么事都干,甚至于还故意造成冤狱,以便侵占人家的东西。

这些事她自己办不了,自然在府中有几个狗头军师帮她出主意,陈守言对这批家伙深恶痛绝,所以一个不留,统统抓了起来,交给张辅去处理了。

张辅用了两天工夫,把大小事情都整理出来了,却不敢公开地启奏,袖着一堆证据,夜入宫中,密奏皇帝,因为有几件案子,竟比盗取梅玉御宝还要严重,认真办起来,长乐公主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

皇帝也大为震惊。连声怒骂道:“该死!该死!想不到这个贱婢竟如此大胆妄为,难怪陈守言在朕面前一再说她不守本分,朕想他们最多是家庭纠纷而己,还劝他小做忍耐,哪知竟会如此重大。”

张辅这才知道陈守言晓得这些事了,只是不便告诉皇帝而已,这次他对自己大力支持,原来还是有目的的。

案情太大,已不是谋取梅玉的项链那么简单,但是公开办起来,皇帝的面子就太难看,他不在乎处分女儿,却不能容许她犯下这么多、这么大的罪。

长乐公主赐药自尽,罪名还是盗取御宝,却把梅玉吓了一大跳,尤其是从皇帝手中再度取回项链时,见皇帝居然含着泪,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梅玉在京中又住了半个月。这半个月内,他似乎成了京中最有权势的人,每个人见了他都是又惊又伯,那是因为长乐公主的原故,宫中传出消息,公主赐药是由于授意掠夺梅玉的御赐重宝所致。

皇帝居然因此赐死他平素宠爱的公主,由此可见梅玉的帝眷之隆了。

但是这也使大家迷惑,因为梅玉是建文帝的拜兄弟,前几年还亡命江湖,证明皇帝并不是真喜欢他。

所以梅玉在朝中的地位是个谜,一应酬酢,人家不敢不请他。请了他之后,却又费尽苦心,为陪他的客人伤脑筋。

只有指挥使郑文龙和龙骧衙都统领张辅两个人可以跟他有说有笑,谈得上话的。

可是这两个人主管京中的密探,也是神鬼皆愁的人物。平常,人家宁可远远地躲开他们,现在却要千方百计地去邀请来赏光,席间,连谈话笑谚都受了拘束,真是苦不堪言。

驸马陈守言依然炙手可热,本来,有人看到长乐公主赐药,对他的地位,未尝不动心过。不过有几个老臣才在皇帝面前稍露口风,挑了他一点小错,就受到斥责,聪明人立刻就不再开口了。

赐死的公主没有大硷,也不必大事铺张,就在摈后的第七天,皇帝下旨将幼女长安公主下嫁陈守言为续弦。

婚礼并不铺张,只是半付鸾驾,将长安公主送到公主宅第,两口子交拜天地,入洞房后,双双到宫中谢恩。

这也意味着一件事,陈守言才是皇帝最喜爱信任的人,长乐公主的凶蛮固然闻名京师,长安公主的美艳温娴也是京师知名的,很多大家公子都在钻这个门路,甚至于有人托人情到宫中的后妃去说项。

皇后就为了自己的两个亲戚子弟向皇帝提过,但皇帝一口回绝。而且说自己早已相准了人,到时候自会宣布,叫皇后不必再为此操心。

皇后碰了壁,其他人自然也知道了,皇帝已为长安公主相准了驸马,自然没人再去碰一鼻子灰了,但也在纷纷猜测是谁家儿郎有此福气。

但谁也没想到陈守言身上去,因为他已经有长乐公主,一直到皇帝宣布了他们的婚事,大家才恍然而悟。这是皇帝早就许给陈守言的,当初将长女下嫁,就是为了使彼此的关系更亲密而不是恩宠提拔。

长乐公主凶而且悍,皇帝一开始还管教压一压,后来就懒得管了。长乐公主若是聪明的,就该知道收敛一点,可是她依然故我,而且每况愈胜,那时皇帝与陈守言已经有了默契,大家都在忍耐等徐,等侯长乐公主实在闹得太过分的时候,再由陈守言黜妻,皇帝将以制裁,大概总是幽禁深宫,静居思过,哪知长乐公主闯的祸太大,卖官鬻爵之外,还干扰司法,造成了大冤狱。

赐药自尽,借的是掠取重宝的题目,可是在赐药的同时,朝中同时将刑廷二部一尚书调了闲差,而且还各降了两级,公布的罪名只是小小的过失,但聪明人知道这些过失是当主管很难避免的,重则口头申诉一声,轻则由皇帝提醒一声注意就算了,从未有如此严重处分的。长居宦海的人自然知道他们一定另有什么重大错失,也是沾着长乐公主的光,才如此从轻发落而已!

不过在那些皇亲国戚们心中,却又不同了,长乐公主之被罢黜,是早经协议决定的事,盗宝只是一个理由而已。

因此可知,这位皇帘的亲情是十分淡薄的,连他自己亲生女儿都可以铁面无私地说去就去,手足兄弟子侄亲戚又是差了一层,谁都不能靠着这一种关系来保护自己。

靠得住的,第一是势力。有举足轻重的势力,才能叫皇帝另眼相看,如沐王府、梅玉、陈守言……

可是要结成这样的势力也不是容易的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相互结党而成奥援。

于是朝中就结成了好几个派系,互相支援,倒是颇有势力。

殊不知这正是皇帝的策略,他感于藩镇太多,而常感锦衣、龙骧两卫的人力有限,不能每一个都照顾到,乃至常被蒙蔽,所以干脆让他们结成党翼,相互倚重,这样子只要看紧了几个为头的,大小动静全可掌握了。

梅玉终于启程赴任了,因为他到西南去设府,总不能光杆一个人成行。

大大小小的班底超过了两百人,这还不算,此外,皇帝又拨了五千人给他。

这是从驸马陈守言的禁军中抽调出来的精锐,训练精良,年岁都在少壮,确是一支劲旅。看来皇帝对他的确是万分支持了。

不过梅玉也清楚,这五千人在公务上可以由他全权指挥,生杀由之,却不会成为他的私人武力,因为这是一支真正属于朝廷的武力,而且永乐帝派出这支军队,固然为绥靖西南,镇抚边夷,但同时也监视着圣光寺中建文帝的发展,不让他有独霸一方,渐成气候的趋势。

皇帝的一切措施都太厉害了,使得梅玉心服口服,他一直就在心里盘算着一句话——永乐做皇帝是否比大哥更称职,更有利于社稷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