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奇珍巨宝(第4/6页)

何况要打开这道石门,还得要有钥匙,梅玉是有钥匙的,他取出了虎头钥匙,投人了虎口之中,依照指示,自有而左转了七转,然后缓缓地推开了石门,但见门后又是一道通道,高约丈许,地上都有尺来深的一种黑色液体,又浓又稠,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

郑和倒是识货的,他上一次来到西洋群岛,即已发现有些岛国的河流上,就浮出这种黑油,点火能燃,水浇不熄,据说在西域边疆的沙漠塞外,也有这种石煤油的泄出,为当地上人用作燃料。

想不到这个地方也会有这种石煤油的出现,而且在地底溢出,形成尺来许的一道浅流,滚滚向前流去,为数极丰。

郑和连忙叫人将火把等熄灭了,因为这种黑油所蒸发出来的油气也是遇火即燃的,十分危险。

熄火之后,洞中暗无天日。这倒难不住人,郑和吩咐在山腹中远离黑油之处,燃起火炉再以铜镜聚光,辗转映照,把光亮传进洞中,这个方法幸得他在宫中才能知晓,那是太祖有位常贵妃,娇柔多姿,颇得太祖宠喜,她生来多病,尤其是喉头有毛病,闻不得火气,否则便要猛咳不止,是以她的居寝宫中,不得燃炬照燎,甚至于小小的烛火都不行。

但是她又怕黑,入夜之后,一定要亮亮的才行,晚上又要光亮,又不能燃烛,煞是难人,好在有个西方大秦来的工匠,想出了这个方法,在远处生火,利用铜镜传光,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海口航行、山间行军,有时要远处互相通讯,利用日光,反映为暗号,这在百来艘巨船的船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们都采用了这种通讯铜镜。

靠着光线的照明,踏过了黑暗的流区,他们前行数十来丈后,终于在石壁上发现了第三个门户,那是乱七八糟地画了许多壁画,有土人出猎,有山树丛林,自然也有一两头上狗。

梅玉取出最后一道开门的钥匙,却找不到匙孔,李珠对机关削器门户之学颇精,她看了半天,拿出狗头钥匙,在图上找到了那头相同的土狗,在狗身上敲了一阵后,石块碎裂落下,露出一个匙孔,再将钥匙摸人了匙孔,转了几转,石壁可以推动了,终于一阵金光闪闪,他们看见所谓忽必烈宝藏了。

没有一个人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没有一个人能想像得到珠宝的光辉有如此的灿烂。

五口大箱子,盖子都是开着的,无数的夜明珠就四下散在那几丈见方的石洞中,拳头大的宝石,碧火散着美丽的光辉,每一块都是稀世珍宝,现在却是随随便便地堆放着,成堆地聚在一起。

郑和吁了一口气道:“咱家也不能说没见过世面的,可是拿皇宫大内现藏的珠宝跟它一比,连十分之一都不如,咱家也曾到天下第一富豪沈豪豪的宝库中参观过,跟这些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姚秀姑和李珠是两位非凡的女性,可是她们也为珠宝的灿烂而迷惑了。

倒是梅玉较为镇定,叹了一口气道:“难怪元代忽必烈大帝要一再地西征了。看来西方的富豪,尤甚于中原。”

郑和道:“那是不会的,据说元朝有个叫马可波罗的夷人官吏,曾经将东方的见闻经历著述成书,他的说法中,东方比西方富强多了。”

“可是我们东方哪一个朝代都拿不出这么多的珠宝来。”

郑和道:“这是蒙古人借二次西征,劫掠了西方的贵族和皇族,聚集了他们的财富而得的,而西方的贵族和皇族都是贪多无厌,拼命地榨压剥削百姓,不着中原的皇帝们较为重视民间疾苦。”

梅玉道:“这也是的,中原自汉大祖刘邦以布衣称帝之后,中国已经没有真正的贵族了,尤其是本朝大祖,再度以平民而有天下,中原更没有了三世以上的贵族,天下的财富,均流人民家。”

郑和笑道:“可不是嘛。咱家以前参观过南京阮义山的宝藏,比皇宫中的财富可多得多了,所以天下最有钱的人不见得就是皇帝。”

梅玉道:“忽必烈藏珍总算找到了,收拾一下,我们也赶紧班师回去交差吧,这笔财富入了国库,大概可以让皇帝放开手来,好好地做些事了。”

郑和道:“国公,没这么容易的,这不过是几箱子珍珠宝石而已,皇帝可不能用来发饷养兵的,还得把它们变卖了,换成金银,存人库中才能有用处的,不过那不是我们的事了。”

李珠笑道:“变卖了?卖给谁呀?皇帝老爷总不能开家珠宝行,把珠宝公开地拍卖吧?”

郑和道:“那自然不行,皇帝不能做这种事,也没人敢来卖,如何把这笔珠宝变成金银,那是一门大学问,等哪天有空时,咱家再慢慢地告诉各位吧。”

为了保密,他们几个人亲自动手,把箱子整理好盖上,而且用绳子捆好,只留下了一批夜明珠照明。

大小五口和一个大包袱,由他们四人分别夹着,一直出到洞外,郑和才笑道:“咱家起初还以为文廷玉说的是假话,现在才知道他们真的是把宝库给弄坍了,无法取得,只有株守在此。”

李珠也笑道:“这些人也太傻,冤枉的株守在此几十年,如果他们早点召集人前来帮忙,也不见得无法可想的,都是他们私心太重,舍不得把藏宝与人分享,白守了一场,结果什么也没得到。”

梅玉道:“他们没有那三把钥匙,找到了石门也取不到宝藏,尤其是第二道虎头门,门中一只控制着七处火头,若不消除这七朵火头,通道中的黑油立刻起火燃烧,很可能会将藏珍永远封闭起来了,最后藏宝的五个人,的确是天才,居然能在这荒郊僻壤中,造成如此严密的一座宝库。”

谈着,说着,他们已来到了外面,把箱子放到最大的一间村屋中,立刻就要开始进行登录的工作了。

这项工作进行得很秘密,只有两个宫中派出来的老太监协助,这两个老太监从元朝蒙古人开始时就入宫了,他们对于鉴别西洋珍宝很有眼光。

由他们将藏珍鉴别等级价值之后,李珠和姚秀姑负责记录。

分类,梅玉和郑和二人则临场监视,本来这种工作用不着立刻做的,可是郑和却出示了另一用意。

因为郑和第一次出洋,来到西洋群岛之后,才发现这些地方虽然大部分犹为未开发的不毛之地,但有些地方都颇为富裕,西方有不少煤商,已在此地立足生根,采取金砂和香料等,此间颇不乏富豪之家。

永乐帝是个很精于打算的人,也想到忽必烈藏珍中,可能以珠宝居多,这么多的珠宝,若是运回中原,虽也能变卖成金银,但是却是将中原的财富变换运用而已,最好还是能在西方把它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