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礼制(第2/3页)

杨宣凝对此非常满意,现在殿中用酒,大概盛三两,这时,尚无蒸馏造酒,因此上至宫廷,中到官员,下至黎民,喝的是米酒,酒精含量在3%到10%之间,比如现在所喝,就大概只有5%而已。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饮三百杯,如果是这种酒浆,当属可能。

杨宣凝非常满意这种酒精度,认为这种酒,哪怕不会酒的,也可以喝上一些,而且,酒量稍好,就可以喝上许多,气氛就出来了。

一场宴会,数小时,如果喝的是后世的高度酒,按照礼制,有许多是必须喝的,喝死大半官员也说不定,现在,就问题不大了。

喝过一杯,诸人就着自己的菜肴,自斟自饮起来。

杨宣凝在前世,由于病,因此酒量很浅,但是这时喝来,入口酸甜、味道极好,酒精不高,几如啤酒,几盏酒浆下肚,醺然之意涌起。

当下就和诸先生笑谈,并且欣赏着新来的歌舞。

再喝几杯,却又想起了父母,如果父母在,与自己一起宴群臣,那应该多好啊!

这种感情一起,顿时心中空泛的,没有着落,殿中歌舞,虽然引得了诸先生的欣赏,但是却化着一团迷雾,视若未见,持杯独酌。

就在这时,又有三十名歌舞伎,自后殿门彩蝶般飘出来,在悠扬的鼓乐声中,载歌载舞。

中间一女,一身蓝衣裙,高高的紧身束腰,愈发突显出腰肢的纤细与修长,只见裙裾翻滚,长袖飘荡,此女婉转动人的歌声,配合着充满魅力的舞姿,诸人都难以将目光从她身上移开。

只听此女领唱道: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阙万重开。

让人看得目不暇给,叹为观止,此女拜倒,然后带着众舞伎,从来路退出殿外。

“王上,这是纪倩,尚秀芳大家带来,此曲也是她所编写。”伺候的女官,见他脸上有着迷惑之色,上前说着。

“原来如此,这场舞曲,确是精采绝伦,教人佩服。”杨宣凝这才释然,他记起此女似乎跟着尚秀芳,其它的却不再记得了。

当下也不意,坐起原本斜依着的身子,转目之间,他就挥手让诸侍女退出:“寡人要建大统,先兴礼乐,内阁可先领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酌定郊社宗庙仪以进,其次,定君臣之礼。凡属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等,都要具备。”

“臣明白,臣会先建大礼,其后定小礼,以为定制。”李播说着。

现代人是无法明白礼的主要性,作为一个技术落后的大统一国家,最低成本的统治,是古代政权一直追求的目标,而礼制,正好达成这点。

礼制的核心原则,是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这些基本原则,既对受规范对象的日常生活即家族生活进行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在更高的社会政治生活层面直接发挥作用。

礼制,调整贵族官僚阶级内部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礼制,又调整家族内部生活以及家族之间的交际生活,这二种,大幅度的规范了社会,使无序化成本消耗减低到最低,作为一种具有相当程度威信的规范,也对当时既存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赋予了正当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无处不在潜移默化,使之纳入社会体制中。

礼就是法,法就是礼,所以,不但诸朝代都重视礼制,朱元璋称王后,第一件事情就制定礼制,可见其重要性。

“国之大事,在于祭祀,王上要登极,也需如此,臣以为,先建大祭为上。”礼部尚书虞绰端正坐好,严肃的说着。

“何为大祭?”

“大祭者,首祭天地,天地者,皇天后土是也,当先建天地二坛以大祭,日后,冬至于天坛,祭祀皇天,夏至与地坛,祭后土。”

“甚善,寡人先建天地二坛,每年必大祭之。”

“其次,祭宗庙,王上为开国之帝,可先祭祀天地,再登极,后追封三代之先帝,入得宗庙,以后王上子孙,如有继大统者,先祭宗庙,方可登极。”

“闻说,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礼记曾有记述?”杨宣凝问着。

“是有,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那好,建内宗庙,为吾家宗庙,又建外宗庙,一朝一殿,凡历代帝者,都入此庙,以受香火侍奉。”

这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现在自然是他开存了。

“臣领旨,之后,又必建社稷,与宗庙相对,以为祭祀,此三者,都是天子亲祭之大礼,不可不祭,三祭之后,才可登极,受亿万臣民之礼,为天子。”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在农业国家,社稷,就等于天下,因此社稷代表土地,宗庙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

《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土地)共存亡的意思。

“至于中礼,祭山川,册封地上神灵,又祭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等,可非天子亲祭,遣使祭祀就可,洛阳城中,诸建都有,只是天地二坛、社稷与宗庙,必须重修,以示新统。”虞绰一一说来。

“寡人明白了,工部并礼部,可修建之,寡人登极之礼,也要筹办。”

“臣死罪,敢问王上何日登极?”

“圣上今年驾崩,寡人不愿夺其年,今年是大业十四年,寡人于明年正月初一,登极为帝。”对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必要神秘主义,早早说明就可。

“王上,天下不可无一日无君,圣上已崩,王上就应该今年登极,以应天数。”李播连忙劝告的说着:“三大祭,都已建成,稍加修改就可,王上还是早日登基才好,要知道,李唐也在筹办大礼,还是早日登极,应天命再说。”

杨宣凝自灵魂转世夺舍以来,对神秘力量就深信不疑,听了这话,心中一动,李唐原本有天命,虽然说现在大势已改,但是还是先称帝为好。

想到这里,他就说着:“先生考虑的是,那何时可登基?”

“王上,下个月,礼制就筹办好,王上就可登基为帝,以应天命。”

“大体仪式怎么样?”

“王上,选吉时,先于大殿设御座,前设宝案,上置传国玉玺,钦天监设定钟鼓鸣放时刻,早晨,王上先亲自祭祀天地二坛、太庙,社稷,祭后,鸣钟鼓,更换衮冕礼服,文武官员从午门进入,王上由中门出来,在御座上落座。百官上表,在鸿胪寺鸣赞官的带领下山呼万岁,万万岁,宰相取传国玉玺,奉上王上,王上亲印,在即位登极诏书上,先是朝中颁诏,后是皇城之门举行,在城楼上宣读即位诏书时,臣民在城下聆听,以后传旨各地,以为正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