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天外飞来的一座丰碑(第2/4页)

结果他灰头土脸出来。

特么的,怎么就近的场次没票了?

他没网上购票的习惯。

各大影院也无奈,除了黄金院线对《我不是大英雄》的排片率达到20%,别的院线,有的2%都不到。

也就是说,一天可能就安排一两场。

“怎么不多开几场?”江一郎走前对柜台工作人员抱怨道。

柜台工作人员爱莫能助,不过她以自己的经验来预测,最晚今晚,他们的影院就会追加场次。

院线才是第一个对电影票房趋势最直观最敏感的观察对象,根据上座率情况,他们会快速调整和安排电影场次。

《我不是大英雄》第一天和第二天的上座率是挺高的,但各大影院觉得按目前的排片情况来看,应该可以应付得过来。

然而第三天,正好是周五,晚上的场次却场场预定爆满。

院线和电影发行方签合约,院线是属于强势的一方,电影发行方属于弱势群体。

院线可以有权力在有利于自己的合同条款范围内调整排片率。

比如初始排片率中,某部电影上座率达不到最低要求,院线有权降低排片率。

自然地,上座率高,院线也不会跟钱过不去,不会死活不调高排片率、增加银幕块。

黄金院线是陈子昂和关妮儿、宁晓佳合伙开辟的院线,给《我不是大英雄》的排片率是最优等的,达到20%。

只是黄金院线还算是比较新的一条院线,它在一线城市开设的影院还好点,至少有三家以上。

但在二线城市,有的地方甚至一家都还没有。

如此一来,《我不是大英雄》口碑炸裂,观众抱着强烈的期待和好奇心,开始挤进影院观看的时候,发现一时买不到当下的票,甚至明后天的票都没好位置了。

江一郎熬到晚上,等待影院加场,才淘到一个座位,虽然是在角落里,但他也知足了。

电影还没开始,他看着陆陆续续进来,挤满影院的观众,暗暗惊叹。

什么叫口碑炸裂,这就是啊。

口碑一炸裂,谁也挡不住民众的热情。

网上的评分实在太高了。

有的地方平均分达到9.7。

即便是以挑剔著称的一些评分网,也达到了9.2以上。

要知道,在一些评分网上,评分能达到9.0的,凤毛麟角,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有的地方,9.5分的,一部都没有,《我不是大英雄》是第一部上榜的电影。

题材,演技,电影呈现方式,都太出色了。

电影开场,江一郎很快看到陈子昂的演技。

蓬头垢面,胡子拉碴,整个一吊丝中年男士的模样。

认识陈子昂的观众,很多差点认不出那是陈子昂。

江一郎也是吃了一惊,他看过陈子昂的电视作品。

令狐冲和萧峰的性格反差很大,没想到这个程勇角色,反差更大。

“这也能演?”江一郎有些不敢相信,至少在二十出头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胜任不了这个角色。

接着看下去,江一郎很快进入故事中,时不时跟观众一样忍俊不禁。

当看到抱着满脸是血,奄奄一息的黄毛奔进医院,由于体力不支倒地,绝望中怒吼的曹斌,江一郎和观众一样,悲从中来。

当看到程勇随后赶来,得知黄毛不治的时候,含泪朝曹斌咆哮质问“他只是想活下去,他有什么罪”的时候,江一郎和观众一样泪崩。

“他有什么罪?”

“他只是想活下去。”

这两句话扎进观众的心,一个个泪如雨下。

是啊,他有什么罪?

这种贴近现实的故事,最容易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走出影院,江一郎眼睛还是红的。

想看笑话,结果他确实笑了,但也哭了。

“怪不得啊,遗址上留下了那么一首诗。”江一郎身影没入黑暗,消失在夜幕中。

幽州台遗址历经一年考古,再历经三年,现在平地拔起一栋古色古香的燕台楼。

而此时,杜雁翎和李秋婷等人继续开启全国宣传之旅。

伯玉制作积攒的人脉,对伯玉影视帮助非常大。

全国收视率好的节目,杜雁翎他们基本上是想上就上。

某一档节目上,主持人询问李秋婷。

“《我不是大英雄》现在口碑好到爆炸,我们都知道秋婷这次突破自我,饰演了一个以前没尝试过的角色。秋婷当初为什么选择决定参演这部电影的呢?”主持人微笑着看坐一旁的李秋婷。

李秋婷毫不犹豫说道:“陈导演拍的东西有很多细节。我很早就喜欢他的这种风格。尤其选拍这种现实主义题材,我觉得非常契合他,是他的擅长。而我也很喜欢这类型电影。”

主持人笑着点头:“嗯,只有用准确的细节才能真正触动人,让人觉得有真实感。陈导做的实在最好不过了,让人很惊讶。秋婷在这里能剧透吗,举几个细节例子?”

李秋婷笑道:“已经上映了,剧透点没什么。我就说几个例子。片中吕受益的经历取材于现实。现实中确实有这么个病人,在妻子怀孕五个月时查出患病,天天想死,直到他看到孩子落地。当时他就抓着孩子的手哭了,说他绝对不能死。陈导拍戏靠的是对现实细腻的观察。《我不是大英雄》里埋了很多细节,有些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如医院门口的号贩子;有些是为了营造氛围,比如屠宰场的猪肉上停留的苍蝇;有些是为了体现人物性格,比如发迹后的程勇看的书《做人的资本》。有些地方,你以为是闲笔,其实也别有深意。比如曹斌给警察局长汇报案情的那场戏,局长掏出烟灰缸提醒曹斌‘不要把烟灰洒出来了’。一个苛刻严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警官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主持人笑道:“我也看过片子,对其中两句话印象尤为深刻。‘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谁家还没个病人?’《我不是大英雄》能引爆社交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击中了社会情绪。对死亡的恐惧,对医疗体系的怀疑,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但比起探讨社会议题,主创更在意的其实是对人物的塑造。”

杜雁翎这时也插嘴说道:“是的,你如果只是想传达一个意义的话,观众是听不进去的。必须要把这个故事打磨得非常好看,观众才会敞开心门去听你讲这个道理。在创作时,陈导其实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社会价值。因为在选取这个题材之时,社会意义就已经存在。”

李秋婷点头:“塑造人物和深挖社会议题本质上并不矛盾。但在具体的创作上,还是会有打架的时刻。《我不是大英雄》的结尾,程勇被抓,受惠于他的病人们站在路边,上演了一场‘十里长街’的戏码。故事最终指向了平民英雄的自我救赎,而非对医疗体制的反思和批判。这种浪漫主义的笔调看似和现实主义气质相悖,但并不是,他从来没想过什么主义。所谓的‘主义’永远都是电影出来以后,别人给它贴的标签。陈导说过,作为导演,不管用什么手法,都只想拍真实、好看、能打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