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嵩山:盘古的肚子(第2/3页)

回到岔路口,我重新选择了右边的岔道,过了一道低岭,就到了另一座庙,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法王寺。如果历史记载可信的话,那么它始建于公元71年。尽管洛阳的白马寺始建于公元68年,比它还要早三年,但白马寺起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寺庙,而是居停之所,即接待第一批印度高僧起居的地方。而法王寺从一开始修建,就是一座寺庙。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一个修行和礼佛的场所。它还有一个非凡的荣耀,就是中国最著名的中秋胜地之一。法王寺东边有两座高耸的山峰,巨石嶙峋,对峙如门,谓之“嵩门”。每到中秋之夜,一轮明月缓缓升起,不偏不倚,正处在两峰中间,有如银镜镶嵌于巨大的石门之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等待这一奇观的出现。但现在是四月,我也就只能在塔林中闻闻落英缤纷的杏花的芳馨了。

嵩岳寺塔

饱吸了几口浓郁的芳馨,我登车上路,继续前行。几分钟后,来到了路的终点——老母洞。这里因为过去供奉着掌管北斗七星的女神而得名,现在则改奉观音菩萨了,称为“观音老母”。在老母洞的一个殿堂里,我看见看庙人正在塑一尊道教神像。显然,他在期待旺季的到来和更多的香火钱。给这位塑像者帮了一会儿忙,我开始沿着老母洞另一边的小路上山,并请司机三小时后来老母洞接我。

经过一处峭壁时,我看见上面刻着一首李白的诗,这是公元八世纪李白某次造访嵩山时所作。继续往前走,就到了老君祠,这里奉祀的是道家始祖老子。里面除了老子塑像,还有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塑像。没想到我和他会穿越历史,在这里隔代相见,这真让我感到惊喜。徐霞客是我心中的英雄,也是中国旅行爱好者心中的英雄,还是那些游记迷尤其是山岳游记迷心中的英雄。他生活在公元十七世纪,身后留下一系列的游记,它们都已成为经典。当年徐霞客游历嵩山,离开老君祠的主路,雇请一位樵夫带路,从一条危险得多的路上山。我叹服于他的勇气,因为主路就已经够危险的了。从老君祠攀上山脊再到主峰的路极其陡峭,我花了一个小时作“之”字形迂回,爬铁梯、攀铁链,才上到山脊。又继续走了半小时,经过几间摇摇欲坠的棚屋,终于到了盘古殿,这里奉祀着中国式的创世纪神——盘古。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认为五岳是盘古的身体变的,其中,变成嵩山的是盘古的肚子。开天辟地的盘古,本身自然也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事实上,我刚刚攀上盘古的肚子,现在正站在他的肚脐眼上,搜寻远处与天地相连的一线黄河。如果天气晴朗,据说可以看见北面五十公里开外的黄河,而我只看见茫茫然一片云海。下得山来,我高兴地发现司机正等着我呢。回到登封市的宾馆,我叫司机明早再来接我。

第二天,览胜的旅程又开始了,这回我去的是登封东南十多公里处的告成镇,那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遗址——周公测景台,它的“日晷”(这个“日晷”其实是一个圭表。圭表是用来观测日影,确定历法的工具;而日晷只是计时工具,因此此处出现的日晷均用引号标注。——编者注)与众不同,非常有特色。人们用这种独特的“日晷”来测量正午太阳的阴影,从而推知季节的变化。最早在这里安装这种“日晷”的人,是儒家尊崇的周公,距今已经三千年了。

这里还有一个观星台,设在周公测景台的北面,公元十三世纪,由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和修建。当时蒙古人几乎统治了整个亚洲,在他们的帮助与授意下,郭守敬建立了二十七个类似的观星台。我去的这一个,是目前硕果仅存的了。通过这二十七个观星台的观察记录,郭守敬确定了一年的长度为365. 2425天,这与现代的计算结果仅相差二十六秒。

看中这块宝地的,不仅仅只有周公和郭守敬。告成原为古阳城,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城市之一。四千多年前,大禹就把都城建在这里。我从观星台顶向下俯瞰,可以看见他曾经理讼的地方,就在东边的几百米处。我觉得只要有资金在那里进行发掘,很有希望揭开黄河驯服者大禹的都城——古阳城的秘密。

回到登封,我一边吃午饭,一边考虑下面的行程。在中国,自古就有许多人选择山岳,来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们在那里寻求精神本源,中国人称他们为隐士。

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一个隐士叫许由。公元前三百多年的庄子,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千年前的一天,尧帝要把王位禅让给许由。许由回答说:先生治天下,天下已然大治,现在却要我来替代您。我是为名吗?‘名’不过是‘实’的附属物,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偃鼠到河边饮水,不过喝饱一肚子。您还是回去吧,天下对我没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之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为了免除这段对话给自己造成潜在的影响,留下后遗症,许由来到一条小溪边,用溪水把自己的耳朵洗干净,就到箕山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去了。箕山就在登封以南二十公里,但当我告诉我的三轮“的士”司机我想去箕山时,他说那里只通手推车,没有公路,当地的农民都用手推车驮运东西。看来我只能到别处去洗耳朵了。最后,嵩山的西峰成了这个“别处”。可是,现在的隐士要隐居,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之地了。

嵩山西峰不以风景闻名,它的闻名,缘于一座特别的佛寺——少林寺。少林寺被认为是中国功夫(或称武术)的摇篮,因而广为人知。事实上,气功是所有武术的元基,而道士练气功要比佛僧早得多。过去,不论哪次道士与佛僧比武,武当山的道士都稳胜少林寺的佛僧。但是少林寺的人脉关系更好,而且它距郑州和洛阳这两个主要的人口大城市,都只有几小时的车程。而武当山地方偏僻,周边什么都没有。

坐上我那很靠谱的三轮“的士”,我来到少林寺。如我所料,我一点也不孤单。少林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离寺还有一公里,车就不让进了,打车的、坐公交的游客不得不下车。一项马车拉客往返的业务便应运而生了。不过我决定还是步行。去少林寺的道路两旁,站满了兜售纪念品的小贩。我路过一个新建的中式建筑群,少林寺武术培训中心就设在里面。据我所知,这是中国唯一的一所由佛教徒开办的培训中心。虽然嵩山上这样的培训中心多如牛毛,但以前都是私人在办。设立少林寺武术培训中心的目的,是为游客包括外国人提供武术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有短至一周的,也有长达几年的——如果你的骨头不经打,一打就折,那你就趁早退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