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拿破仑(第2/3页)

假如你要我对此做出解释,我确实说明不了。我只能猜出其中的一个原因——拿破仑是一位最伟大的演员,他把整个欧洲大陆当作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精确地作出最能打动观众的姿态,他总能说出最能触动听众的言辞。无论是在埃及的荒漠,站在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前,还是在浸透露水的意大利草原上向他的士兵们演讲,他的姿态、他的言语都一样富有感染力。在任何时候,他都能控制局势。甚至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已经是大西洋中部一个小岛上的一名流放者,一个任凭庸俗可憎的英国总督摆布的垂死病人,他仍未从主角的位置上退下来。

滑铁卢惨败之后,除了几个可靠的朋友外,再没人见过这位伟大的皇帝。欧洲人都知道他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上,他们知道有一支英国警卫部队夜以继日地严密看守着他。他们还知道英国舰队严密监视在朗伍德农场上的皇帝的警卫队。不过,无论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都没有忘记他。当疾病与绝望最终夺去他的生命的时候,他那无言的目光仍然注视着这个世界。时至今日,他在法国人的生活中的影响力与100年前一样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那时,人们哪怕仅仅看一眼这个面色灰黄的小个子,就会吓昏过去。他曾在神圣的克里姆林宫养过马,曾把最有权势的人当仆人一样使唤。

仅仅为你大概描述一下的他生平就需要两卷书了。如果要想讲清楚他对法国所做的巨大政治变革以及他颁布的后来为大多数欧洲国家采纳的新法典,还有他在公众场合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那就需要几千页了。但是我可以用几句话解释,为什么他的前半生如此成功而最后10年却一败涂地。从1789~1804年,拿破仑是法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不仅仅是为个人荣誉而战。他之所以能够一一将奥地利、意大利、英国、俄国打得落花流水,就是因为他和他的士兵们都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民主新信仰的热切追随者,是王室贵族的敌人,是人民大众的朋友。

然而到了1804年,拿破仑把自己封为法兰西的世袭皇帝,请来教皇庇护七世为他加冕,就像利奥三世在公元800年为法国的另一位伟大的国王查理大帝加冕一样,这一情景有着无尽的诱惑反复出现在拿破仑眼前,使他渴望着重温旧梦。

一旦登上王位,旧日的革命领袖摇身一变,成为哈布斯堡君主的拙劣的模仿者。拿破仑抛弃了他的精神之源——雅各宾政治俱乐部。他不再是被压迫人民的保护者,而是一切压迫者、一切暴君的首领。他的行刑队的子弹时刻都准备射向那些胆敢违抗皇帝的神圣意志的人们。1806年,当神圣罗马帝国的凄惨残余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当古罗马辉煌的遗迹被一个意大利农民的孙子彻底摧毁的时候,没有人为它洒下一滴同情的眼泪。但是,当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逼迫西班牙人民承认一位他们鄙视厌恶的皇帝,并大肆屠杀仍旧效忠于他们原来统治者的马德里人时,舆论便开始反对这位昔日的英雄。尽管他过去曾在马伦各、奥斯特利茨及上百次其他战役中获胜。从那时起,当拿破仑从革命的英雄变成旧制度所有邪恶品行的化身时,英国才得以播种迅速扩散的仇恨的种子,使所有诚实正直的人民变成法兰西新皇帝的敌人。

当英国的报纸报道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的细节时,英国人便深恶痛绝。100多年前,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他们也曾经上演过一场自己的大革命。可是与法国革命翻天覆地的动荡相比,英国的革命简直不值一提。在广大英国人眼里,雅各宾党人不啻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而拿破仑更是群魔之首,人人得而诛之。于是,从1798年开始,英国舰队就封锁了法国港口,破坏了拿破仑取道埃及入侵印度的计划,使他在经历尼罗河沿岸一系列辉煌胜利之后,不得不狼狈撤退。最后到1805年,英国人终于盼来了战胜拿破仑的机会。

在西班牙西南海岸靠近特拉法尔角的地方,内尔森将军彻底摧毁了拿破仑不可一世的舰队,使法国海军遭到重创。从那时候起,拿破仑被困在了陆地。即便如此,如果他能识时务,接受欧洲列强提出的体面的和平条件,拿破仑仍然可以坐在欧洲霸主的位置上。可惜拿破仑被自身的辉煌成就冲昏了头脑,他不能容忍任何人、任何对手与他平起平坐。于是,他把仇恨转向了俄罗斯,那里有广袤的大草原和无数的人愿意充当他的炮灰。

只要俄罗斯还处在凯瑟琳女皇半疯癫的儿子保罗一世的统治下,拿破仑就知道该如何对付它。可是保罗变得越来越不负责任,他的臣民不得不将他处死,否则所有人都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铅矿做苦力。继任保罗的是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沙皇。亚历山大并不像他父亲那样对这位法国篡位者心存好感,而是将他视为人类的公敌,一个不折不扣的和平破坏者。他是一位虔诚的人,相信是上帝选中他,来把世界从邪恶的科西嘉诅咒中解救出来。他毅然加入了普鲁士、英格兰和奥地利组成的反拿破仑同盟,但是他被打败了。他尝试了5次,结果5次都失败了。1812年,他又一次激怒了拿破仑,气得这位法国皇帝两眼发黑,发誓在莫斯科要让他们签下求和条约。然后,从西班牙、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广大的欧洲地域,一支支不情愿的部队被迫向遥远的北方进发,去为伟大皇帝受伤的尊严进行复仇。

其结果众人皆知。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拿破仑大军终于抵达了俄罗斯的首都,并在神圣的克里姆林宫建立起他的总部。1812年9月15日深夜,莫斯科突然失火。大火一直燃烧了四个昼夜,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拿破仑不得不下令撤退。两星期之后,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森林和原野。部队在雨雪泥泞中艰难前行,直到11月26日才抵达别列齐纳河。这时,俄军全力反攻。哥萨克骑兵蜂拥而上,团团包围了溃不成军的“法国军队”。法军损失惨重,直到12月中旬,第一批幸存者才在德国东部城市出现。

从莫斯科撤退

随后,即将发生反叛的谣言纷纷传开了。“是时候了,”欧洲人说道,“我们摆脱这无法忍受的法兰西枷锁的日子已经到了。”他们躲过无处不在的法国间谍的监视,搜集到一些旧的枪支,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不过未等他们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时,拿破仑带着他的一支新军队回来了。原来皇帝陛下丢下了溃败的军队,自己乘坐轻便的雪橇,秘密地赶回了巴黎。他发出最后的号召招募士兵,他要保卫神圣的法兰西领土不受外敌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