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第3/3页)

事情发生在1517年。当时,一位名为约翰·特兹尔的朵名沃会僧侣垄断了萨克森地区的赎罪券销售权。约翰是一位擅长强买强卖的推销员。说实话,他敛财的心情太过于急切了。他的商业手法惹怒了这个小公国虔诚的信徒们。路德是一个异常诚实的人,盛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件鲁莽的事情。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萨克森宫廷教堂的门上贴上自己事先写好的95条宣言(或论点),猛烈抨击销售赎罪券的做法。这些宣言全部是用拉丁文写成的,普通老百姓并不能理解。路德不是一个革命者,他也无意制造一场骚乱,他只是反对赎罪券这一制度,他想让他的神职同事们知道他对他们的看法。这原来只是教士和教授们之间的私事,路德并未打算煽动起世俗老百姓对于教会的成见。

很不幸的是,在那样一个敏感的时刻,全世界都开始对宗教事务十分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心平气和地讨论任何宗教问题而不立即引起严重的精神骚动是不可能的。不到两个月,整个欧洲都在讨论这个萨克森僧侣的95条宣言。每一个人都必须选择自己的立场,支持或反对路德。每一个毫不起眼的神学人员都必须发表自己的主张。教会权威们大为震惊,命令这位维滕堡的神学教授前往罗马,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行为。聪明的路德很快记起了胡斯被处火刑的下场,拒不前往,结果,罗马教会开除了他的教籍。当着支持他的公众的面,路德焚毁了教皇的敕令。从这时候起,路德和教皇之间便不可能再有和平了。

也许路德本人也没有想到,他成了一大群对罗马教会心怀不满的基督徒的领袖。在德国,许多像乌利奇·冯·胡顿这样的爱国者都赶去保护他。维滕堡、厄尔福特和莱比锡大学的学生们提出,如果当局试图囚禁他,他们一定会誓死保护他。萨克森选帝侯(指那些拥有选举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的诸侯)向群情激奋的青年们保证,只要路德呆在萨克森的土地,就没有人能伤害他。

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生在1520年。此时,查理五世已年满20岁了。作为统治半个世界的君主,他不得不与教皇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发布命令,在莱茵河畔的沃尔姆斯召开一次公众大会,命令路德必须出席,并对自己的怪异的行为作出解释。这时的路德在德国已经成为他们的民族英雄,他慨然前往。在会上,路德拒绝收回他写过或说过的一切。他的良心只受上帝意志的支配,他愿意为他的良心而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经过审慎的协商,沃尔姆斯会议宣布路德是上帝与人民的罪人,禁止所有的德国人给他提供庇护和饮食,并且禁止阅读这个异端分子所写的一切书籍,哪怕一个字都不允许,但是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却平安无事。对于德国北部的大多数人来说,沃尔姆斯敕令是一项令人愤怒的蛮横文件,应该受到断然唾弃。为了更好地保护路德,人们把他隐藏到维滕堡的萨克森选帝侯的一座城堡里面。在那里,他把《圣经》都译成德语,使所有人都有机会亲自阅读并自己领悟上帝的箴言,得到抗拒教皇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宗教改革便不可能再是信仰和宗教的事情了。那些憎恶现代大教堂之美的人们利用这个动荡的机会,攻击并毁坏了他们不喜欢也不懂的教堂建筑。穷困潦倒的骑士们想强占原属修道院的土地以弥补过去的损失。居心叵测的王公贵族趁皇帝不在,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半疯癫的煽动者的领导下,饥寒交迫的农民趁着时局的混乱,进攻他们主人的城堡,并以旧日十字军的疯狂热情进行烧杀抢掠。

整个帝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一些王公变成了新教徒(追随路德的“抗议者”),他们迫害辖区内的天主教徒。另一些王公依然是天主教徒,便绞尽脑汁地要绞死那些新教徒。1526年,在德国召开了斯贝雅会议,试图规范臣民的宗教信仰问题,会议宣布了一条法令,即“所有臣民必须信奉其领主所属的教派”。这项命令把德国变成了一盘散沙,成百上千个信仰不同的小公国和小侯国相互敌对,彼此征伐,造成了在今后的几百年里政治上得不到正常发展的局面。

1546年2月,路德去世了。他的遗体被安葬在29年前他发出著名的反对赎罪券销售呼吁的维滕堡的宫廷教堂里。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嘲讽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给替代了。多年以来,教皇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帝国突然之间便土崩瓦解了。整个西欧再度成了一个战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为了弘扬各自的某些神学教条,展开了难以想象的大厮杀。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些神学教义之深奥难解,简直就像伊特拉斯坎人留下的神秘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