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东方的周朝、秦朝,西方的亚述帝国和罗马帝国(第5/14页)

楚国实力大增,在公元前583年,晋国决定与其他蛮族结盟以对抗楚国。公元前506年,盟国之一吴国实力大增,打败楚国。到公元前482年,吴国称霸,与楚王一样,自称周室后代。另一个南方国家越国,此时也实力大增。越王勾践自称是大禹后代,卧薪尝胆,力图灭吴。在公元前473年,越国攻陷吴国,夫差上吊自杀,越国成为霸主。尽管政治体系瓦解,但东西方文明核心都急剧扩张。

西方的亚述帝国与东方的战国七雄

公元前750~前500年是历史的转折点。在公元前750年,西方社会发展指数与其在公元前1200年文明核心瓦解前相当,逼近24分;公元前500年,东方社会发展指数也达到24分。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气候发生变化,人口迁移,冲突不断升级,新国家成为文明核心,老国家开始瓦解。文明核心似乎完全有可能再次瓦解,但两个文明核心都进行自我调整,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知识来应对它们所面临的挑战。这就是图5-1如此单调但又有趣的原因。

改革最先在亚述出现。公元前744年,新贵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在一场政变后登上王位。刚开始,他和先前几位篡位的君主没什么区别,但是在之后短短20年间他使亚述从一个破落低端的国家蜕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高端国家。在此期间,与黑手党的合法化一样,他从一个“黑道老大”变成了伟大(但残忍)的国王。

他的秘诀是废黜天子。提格拉·帕拉萨建了一支常备军,由他支持,只听命于他一人,而不需要领主提供军队。他迫使战俘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没有记载他是怎样做到的。当他的军队取胜时,提格拉·帕拉萨直接把战利品赐给军队,而不再和领主分享。倚仗军队,他瓦解了贵族的势力,细分国家高等行政机构,并将俘虏的宦官安排在这些机构中。宦官有两个好处:他们不可能有后代来袭位,且通常被认为他们不可能会叛乱。最重要的是,提格拉·帕拉萨通过扩大官僚体系来统治国家,废黜天子并选用忠于他的行政官员。

面对高昂的开支,提格拉·帕拉萨调整了国家财政制度。他主张定期上缴贡金,基本上就是税收,而不是不时地掠夺外族。如果代理国王有异议,提格拉·帕拉萨就用亚述官员代替他。例如,以色列王比加在公元前735年与大马士革城和其他叙利亚城市一起发动抗税起义。提格拉·帕拉萨狠狠惩治了他们。他在公元前732年攻破了大马士革城,派官员驻守,并吞并了以色列北部肥沃的山谷。提格拉·帕拉萨不得人心,结果被暗杀,比加人立何细亚为亲亚述的国王。

直到提格拉·帕拉萨在公元前727年去世,亚述一直都国泰民安。何细亚认为新亚述体系将随着提格拉·帕拉萨的死而消亡,于是他就停止上缴贡金,但提格拉·帕拉萨设立的机构即使在最高层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下去。亚述的新国王撒缦以色在公元前722年攻陷以色列,杀了何细亚,派官员驻守,并将数以万计的以色列人驱逐出境。从公元前934~前612年,亚述强行让450万人迁徙。部分人口被充军,建城池,参与提高帝国生产力的项目,如筑坝、栽树、培育橄榄树、挖运河等。被驱逐的劳动力进入尼尼微和巴比伦后,两座城市的人口都增加到10万,它们吸收各地资源,规模空前。社会发展高涨,到公元前700年时,亚述成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

历史是不是因为提格拉·帕拉萨在公元前8世纪阻止了国家瓦解而改变了发展轨迹?曾经有段时间历史学家会毫不犹豫地肯定这一点,但现在他们都不会把结果只归因于这位独特的伟人。他们这样做可能是正确的。伟大的提格拉·帕拉萨可能是很残酷,但绝不是唯一的。所有公元前8世纪晚期西方文明核心中的统治者都采用了中央集权化来应对他们的困境。在埃及,来自现今苏丹的努比亚人甚至在提格拉·帕拉萨夺取王位之前就已经统一了全国,并在之后的30年中进行改革。甚至到公元前8世纪10年代,犹大国王希西家也采用了同样的做法。

历史并非仅由一个天才改变,当时的情形更像是绝望的人们想尽办法生存下去,其中最好的方法是获胜。要么中央集权,要么灭亡,未能成功控制地方领主的统治者被那些成功的统治者击败。希西家担忧亚述,感到有必要壮大犹大王国;亚述的新国王森纳赫里布也担忧希西家,感到有必要阻止他。公元前701年,森纳赫里布侵略犹大王国,俘虏它的人民。他赦免了耶路撒冷,因为(据希伯来《圣经》)上帝的天使击退了亚述人,或是因为(据森纳赫里布传记)希西家同意上缴更多的贡金。

不管原因究竟如何,森纳赫里布的胜利给他带来了一个严酷的新现实:每次亚述获胜就产生了新敌人。当提格拉·帕拉萨在公元前8世纪30年代早期吞并叙利亚北部时,大马士革和以色列联合反对他;当亚述王撒缦以色在公元前722~前732年间征服大马士革和以色列时,犹大王国就成了前线;在公元前701年犹大王国灭亡后,埃及就面临威胁了,所以在公元前7世纪70年代,亚述占领了尼罗河流域。最后亚述人发现埃及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远了。10年后亚述人从埃及撤兵,前线都出现了问题。摧毁北方劲敌乌拉尔图后,他们就常受到高加索毁灭性的袭击;击溃南方劲敌巴比伦后,他们开始与东南方的伊勒姆作战;在公元前7世纪40年代战败伊勒姆后,居住在扎格罗斯山脉的米底人成了威胁,而且他们使巴比伦恢复了实力。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在他的著作《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中说:在过去的500年中,战争迫使欧洲国家过度扩张,削弱了它们的实力,导致最后垮掉。尽管达到了高端统治模式,拥有巨大的收入、专业化的军队和官僚体系,击败了所有对手,最终亚述帝国作为过度扩张的典范而难逃垮掉的厄运。到公元前630年,亚述全部撤兵。公元前612年,米底和巴比伦组成的盟军洗劫了尼尼微并分割了帝国。

亚述帝国的突然崩塌导致了第四章中的情况再次发生。军事动乱使以前处于外围的民族有机会成为文明核心。米底借鉴了亚述的机构和政策,巴比伦再次成为强国,埃及试图在黎凡特重建帝国。分割亚述领土的争斗也促进了它们的扩张。米底的中央集权使另一个外族,即伊朗西南部的波斯变得强大。在公元前550年,波斯诸侯居鲁士推翻了米底。米底的派系斗争为他铺平了道路。(米底国王先前曾逼迫一位将领吃他自己儿子的肉,之后他又愚蠢地把攻打居鲁士的军队派给了这位将领。该将领之后叛变,军队垮掉,居鲁士顺利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