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吕不韦的生意经:做买卖赚到了当世第一强国(第6/6页)

换而言之,吕不韦心中的理想社会是这样:谁来当君主,一点也不重要,因为国家总会在既定的轨道上正常运行。这就有点类似于法家的思想了。

当然,君主也不是什么都不干的。为了无为而治,君主其实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最根本的,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治其身,反诸己。这基本上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翻版。其次是求贤用贤,君主的任务是用人,而不是做事。把人用好了,事情也就做好了。第三则是“知百官之要”,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官职,使百官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为君主服务。

吕不韦不失时机地提出,“乱莫大于无天子”。现在周王室已经灭亡,天子也不存在了,必须要有新的天子来稳定局势,结束大乱。他认为,天下人民过得越是水深火热,越是“王者”救民、创建新王朝的绝好机会。而“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也就是要理解人民的意愿,顺势而为,用实际行动来获取民心。而他的《吕氏春秋》,就是为了“示民不可不异”,以便“王者”采用的。

这位“王者”自然就是当时的秦王嬴政。

从以上主张可以看出,吕不韦的政治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滑向儒家的“王道”之说,离秦国现行的法家政策大相径庭了。这种政治风向的变化,直接体现在对外战争的具体细节上。

上文提及,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按斩首的数量来计量军功,因此每次大战都会留下斩首多少万的记录,甚至出现了白起这样闻名遐迩的“人屠”。但是,自吕不韦上台以来,这种情况出了比较大的改变。

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蒙骜攻韩,设三川郡,没有斩首记录。

公元前248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没有斩首记录。

公元前247年,王龁攻韩,占领上党,还是没有斩首记录。

《吕氏春秋》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谈论“义兵”。什么是义兵?就是要“诛暴君而振苦民”,因此在战争中要讲究对待敌军和俘虏的策略,要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于是,吕不韦反对在战争中杀害俘虏,认为这是“无道与无义”的行为。

对外尚且如此,对内就更是讲究德治与仁政了。吕不韦主张统治者要爱护人民,适当减轻税赋,减少刑罚,争取民心。可以说,吕不韦统治时期,是秦国自进入战国以来少有的政策宽松时期。生活在咸阳的人们,感到了一丝久违的惬意与舒适。

除了吕不韦的政治主张,《吕氏春秋》中还有很多富含哲理的故事,至今仍然引人深思。

比如,有人从江边走过,看到一位父亲正准备把刚出生的婴儿扔到水里,便上前制止。那位父亲说,没关系,我是这村里的游泳健将!《吕氏春秋》由此感叹,难道父亲善于游泳,儿子就一定也善于游泳吗?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事物,是不是太荒谬了呢?

且先别笑这位父亲的无知,事隔两千多年,这种“老子英雄儿好汉”的逻辑,不照样大行其道吗?

还有一个故事说,楚国人打算渡河袭击宋国,预先派人测量了河水的深度,并且在水浅的地方做好标记。但是没想到,上游大雨,河水暴涨,楚国人还是按照原来的标记渡河,结果淹死者不计其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你还抱着原来的老黄历不放,迟早是会摔跟头的。

据说,《吕氏春秋》完稿之后,吕不韦曾经将其悬挂在咸阳的城门上,请天下学子来挑毛病,说如果有谁能够改动一字,即赏千金。然而几个月过去,没有人能够提出任何修改意见,所谓“不能易一字”,说的就是这样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