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礼议”背后的吊诡(第2/5页)

事情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两天之后,朱厚熜让文官们讨论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加尊号的问题,他要求追封已故的父亲为先皇。嘉靖皇帝只是想在祭祀父亲时有个名号,他没有想到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事态的发展显然出乎他的预料。

礼部尚书毛澄在接到嘉靖帝朱厚熜的指示后,感到左右为难。在苦无良策的情况下,他只好去请示内阁首辅杨廷和。杨廷和的意见是,嘉靖皇帝既然已经过继给了弘治皇帝,那么就应该尊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称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父”。这样的话,其父朱祐杬就不可以再加尊号。不但不可以加尊号,就是在祭告生父时,自己也要口称“侄”。

杨廷和的建议虽然符合皇位继承的宗法理论,但却打破了嘉靖皇帝的忍耐底线。本来过继给明孝宗朱祐樘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如今又要让自己撇开生父,这让嘉靖皇帝无法忍受。

为了说服朱厚熜,杨廷和甚至搬出了前朝的事例。西汉末年,当时的汉成帝刘骜膝下无子。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便将共王之子定陶王接到宫中,立为皇太子,后来即位为哀帝。为了能够使共王后继有人,又别立楚孝王之孙刘景为定陶王,作为共王的继承人。而宋仁宗赵祯也没有儿子,将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接入宫中,改名曙,立为皇太子,后来即位为宋英宗。这两个皇帝都是由藩王立为皇太子,然后登基,属于宗法制中的过继法。而那些过继者要认被过继者为父,作为被过继者的后人而行事,也就是所谓“为人后者为之子”。

按照封建宗法制的过继原则,大宗是不可以绝后的。如果遇到大宗无嗣的情况,就要由小宗过继给大宗,来延续帝系,奉祀宗庙。就拿这一时期的皇权谱系来说,宪宗——孝宗——武宗这一支是大宗,是帝系之所在;而兴献王朱厚熜则是旁支,属于小宗。朱厚熜以旁支入继大统,自然要继大宗之后。

有学者发现在历史的更替中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当皇帝的子嗣发生问题时,这个皇朝的权力体系往往也在逐步衰退。从生育学角度来说,一个男人难以生育或者所生儿女体弱多病难以养活,说明这个男人的体力和精力相对就弱,于是他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体力和意志力就会大打折扣,他的统治也就出现了问题。

比如说眼前的嘉靖皇帝,他是因为正德皇帝在子嗣上出了问题,才从斜刺里杀出来当上了皇帝。他的儿子、孙子以及清朝的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全都在子嗣上出现了问题。于是,明、清两朝的统治也从这一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与之相反,洪武皇帝朱元璋,半生戎马,半生为帝,照样生了二十六个儿子,这还不算女儿;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是打了一辈子仗,也有十多个儿子;康熙皇帝更厉害,子女加起来总共生了五十多个。可见,明、清两朝都是由这些生育强人创立或者走向繁荣的。

杨廷和完全是从维护帝系继统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自己的建议完全符合中国宗法文化的传统,无人能够否定,也不会有人敢于反对。杨廷和的建议得到了官僚集团的积极响应,文武群臣百余人联名上奏嘉靖皇帝,要求他遵循祖制,将帝系归入大宗。

作为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之所以会站出来挑这个头,率领诸臣与嘉靖皇帝掰手腕,除了个人因素,更多是因为他那内阁首辅的特殊身份。从帝国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形来看,内阁除了要为皇帝分忧,更要对帝国的官僚集团负责。内阁作为文官集团的最高代表,他们需要将官僚集团的声音传递上去。

换句话说,如果杨廷和这时候执意要站在嘉靖皇帝的立场上,他就要违背大部分文官的意愿,那么他要承受的精神压力就会更大,就有可能让自己陷入众叛亲离的地步。

在杨廷和与其他内阁成员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第一条路就是全力迎合嘉靖皇帝,为皇帝的利益服务,成为皇帝在官僚集团中的形象代言人,而不惜触犯大部分文官的利益。杨廷和这么做能捞到怎样的现实利益呢?是权?是钱?还是名?

论权,作为帝国官员能够当上内阁首辅,已经算是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论钱,作为内阁首辅能够享有的俸禄在帝国官员中也是最高的;论名,就更不值得了,为了迎合皇帝与文官集团对抗,最后只能落下一个臭名昭著的下场。好处没有捞到多少,坏处倒是接二连三。哪头轻哪头重,杨廷和还是拎得清的。

在遵循封建礼法这件事上,帝国的官僚集团表现得空前团结,雪片似的奏章压得嘉靖皇帝透不过气来。在这场权力博弈的初期,嘉靖皇帝处于明显的劣势。无论是从个人资历,还是从经验、学识等方面来看,朱厚熜都不是那些朝臣的对手。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刚刚从安陆州来到京城,京城的权力系统对他而言是陌生的,这种陌生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天然的排斥性。

十五岁的少年竟然有如此城府,不能不让人叹服,尽管他这么做其实是不符合法统规范的。嘉靖皇帝的目的就是要抹去自己是小宗过继大宗的事实,他要告诉天下臣民,他这个皇帝并不是通过非正式渠道得来的,他不需要欠杨廷和和张太后的情,更不需要活在正德皇帝的阴影之下。他有自己的路要走,也有自己的父母正待相认。

他的这种想法自然受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帝国官僚集团的极力反对。令朝臣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少年皇帝居然会在自己认准的这条道上,一路走到黑。

其实嘉靖皇帝还是想在这场君臣博弈中争取到首辅杨廷和的支持,他知道只要杨廷和这个缺口打开,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他在私下里不止一次地召见过杨廷和,以一个少年人的谦卑姿态,向一个长者虚心求教,希望能够得到理解与支持。可杨廷和显然无法接受小皇帝僭越法统规范的现实,任凭皇帝说破了嘴皮,也丝毫不为所动。

嘉靖皇帝还试图用金钱和爵位来收买其他内阁成员,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就在嘉靖皇帝快要扛不住的时候,进士张璁上了一道奏折。这道奏折对于朱厚熜来说是天大的利好消息,也为他追封自己的亲生父母提供了理论依据。奏折引经据典地批驳了杨廷和等文臣的观点,这为孤军奋战的嘉靖皇帝壮大了声势。为了能够进一步笼络士子之心,皇帝为张璁加官晋爵以示嘉奖。

张璁是浙江永嘉人,此人在科举求仕的道路上走得颇为坎坷。二十四岁中举之后,他在弘治、正德年间先后七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就在他的人生跌入低谷之时,他的朋友,长于星相术的御史萧鸣凤,为他相了一面,然后丢下一句话:“你的好运来了,三年成进士,再过三年就当骤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