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陷入群狼的包围之中(第2/3页)

如果一个普通人个性仁厚,那当然是受欢迎的,但是在权力场上这样性格的人却往往陷入被动。性情温和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任人主宰,意味着不够强势。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允炆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四皇叔朱棣敢当着朱元璋的面怠慢自己,那么背地里就更不会把他放在眼里了。朱允炆能够透过朱棣的眼睛,读出对方心底喷薄欲出的恨意。

不光是朱棣,那些藩王们又有几个是真正臣服于他的?比起雄才大略的叔父们,朱允炆缺乏那种君临天下的自信和坚强的性格,也缺乏杀伐决断的能力。他不能不小心提防,因为这帮藩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连驻扎在地方上的朝廷军队也要听从他们的节制和调度。

朱允炆所忧虑之事,朱元璋也曾经有所顾虑。据说他曾经做过一个很玄乎的梦:有一条白龙和一条黄龙碰面了,但它们见面后很不客气,马上就打了起来,打着打着,它们打到了明皇宫的大殿上,鏖战了许久,最终白龙抵挡不住,而黄龙却得胜腾飞而去。

这样一个梦到底隐含着什么意义?朱元璋琢磨了半天,也没理出一个头绪。他带着满心的疑惑,来到奉天殿临朝。刚坐定就觉得眼前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朱元璋定睛往朝堂下观望,看见燕王朱棣居然站在皇太孙朱允炆的左前方。

按照明代的规制,左为上、为大。按照家族辈分,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儿。但是在朝堂上则应以官方规制为准,朱允炆为皇太孙,是朱元璋帝位的接班人,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朱棣是叔叔,他也是朱允炆的臣下。一个臣下,怎么能够站到皇太孙朱允炆的左上方呢?很显然他压根儿就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

朱元璋这才顿悟梦中的玄机,他下令将朱棣赶出皇宫。由于太子朱标和秦王、晋王相继去世,这位雄心勃勃的燕王已是朱元璋最年长、权势最大的儿子。朱元璋曾经给他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帅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毫无疑问,朱元璋的确是将朱棣看作维护朱明天下的肱股支柱,对他寄予了厚望。

精明过人且铁石心肠的朱元璋关心的是朱姓江山的长久稳固,实际上他很早就虑及朱棣权势过大,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告诫朱允炆:“燕王不可不虑。”知子莫若父,朱元璋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儿子了。美国的人类学家、心理统计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说过:“人的鲜明的特征是他个人的东西,从来不曾有一个人和他一样,也永远不会再有这样一个人。”

朱棣的人格特质之一便是攻击性,他数次出兵漠北,发动靖难之役,出兵安南,还有后来的屠戮建文旧臣。对于这样的人格形成,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而他的父亲朱元璋,从大明建国以及洪武年的种种作为上看,也是攻击性极强的个体。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朱元璋在他的《祖训录》中曾定下了一系列条令规章来约束诸藩王的行为:“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在新皇登基以后的三年时间内,藩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留守藩地。可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中祸乱朝政,诸王要整备他们的军队,听候皇帝召他们来“拨乱反正”,而在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和驱逐了奸佞以后,他们仍应返回封地。

《祖训录》首次发布于1381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再次修订《祖训录》。这次修订对皇家礼仪进行了规范。要求“诸王来朝冕服见天子,次见东宫,先坐受拜,次叙家礼。坐则正中,诸王侍”。这显然是在教育以朱棣为首的诸子藩王,告诉他们做臣子应该遵守本分,不要拿皇太孙朱允炆不当回事儿。

朱元璋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已经几近完美,他不无得意地对自己的接班人朱允炆说:“我已经将边疆防御的重任交给你的那些藩王叔叔,将来你就可以做个太平无忧的天子了(贻汝以安)。”

朱元璋的话刚讲完,皇太孙朱允炆就反问起来:“边疆上不太平的事情由我的皇叔们去解决;要是诸位藩王不安分,有了非分之心和非分举动,那又能派谁去摆平呢?(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没想到朱允炆竟然会提出这样尖锐而又让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沉默了好一阵子,接着反问朱允炆:“那依照你的意思,该怎么办呢?”

朱允炆也不含糊,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如不可,则削其封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允炆讲了四步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一步,以德义来感化藩王们的非分之心,以礼法来约束他们的行为;第二步,如果以德服人没有起到作用,那么就削了他们的封地;第三步,如果上述的方法都行不通,那就废了他们的封爵;最后一步,如果前面这些做法都不管用,那就只有兴兵讨伐了。朱元璋听后,点头表示同意。

在祖孙两人的这段对话中,朱允炆往日的那副文弱模样荡然无存。其实如果设身处地地站在朱允炆的角度来看,再软弱的人也会对藩王们咄咄逼人的架势做出一些本能性的反应。

年轻的朱允炆虽然文弱,但是他并不弱智。朱元璋虽然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可同时也把一个大难题交到了自己的手中。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帝国的东北到西北一字排开,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朱允炆非常清楚,自己没有福气去做一个安享太平的皇帝。九个叔叔在边疆虎视眈眈,他这个皇帝还能睡上一天安稳觉吗?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先后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三个护卫并不是指三个人。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五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了。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算大,藩王要靠这样的武装力量挑战中央还是不现实的。

九个藩王将帝国的边界分割为九大军区,用来作为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叛乱的支柱。在这九王之中,势力最大的当数燕王和晋王,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在这九王之中,还有军事强人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虽然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拥有一支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骑兵组成,战斗力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