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屁股下的火药桶(第2/2页)

温饱思淫欲,生出来的孩子一样荣华富贵,不生白不生,皇族子孙的数量如滚雪球似的疯狂壮大。这帮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的皇室子孙,生生拖垮了帝国的财政,也使得后来的那些皇帝在“当家”时陷入财政困境。

尽管朱元璋给诸子藩王的福利待遇极高,但有一样东西始终不愿意分给他们,那就是政治权力。朱元璋不让藩王们插手地方政务,所有地方事务的处置权力统统归朝廷任命的中央与地方的各级官吏所有。朱元璋这么做,有他自己的利益考量。他这么做的目的是限制诸子藩王的权力,防止他们将来做大、做强,威胁到中央的权力。那样的话,就会无可避免地出现骨肉相残的惨剧。

朱元璋的分封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诸子藩王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中坚力量,以此来拱卫中央皇室。目标很明确,措施却不靠谱。朱元璋的做法很矛盾:他一方面限制藩王参与帝国政务的权力,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地赋予诸子藩王极大的军事权力。

洪武五年(1373年),距离朱元璋第一次分封已经过去了四年时间。朱元璋下令成立“亲王护卫指挥司”,规定藩王一年享有的俸禄上万石,府置官属,身边的护卫队少者三千人,多者达万人。

到了洪武六年《祖训录》修成时,朱元璋又进一步地扩大了诸子藩王拥有的军事权力,不仅规定诸子藩王拥有藩国内护卫军的统率权,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还有权指挥藩国所在地的镇守军队。这样一来,地方藩王的军事权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明朝建立之初,东北、西北、云南、四川等地区还没有完全平定,徐达他们连年征战,到了洪武十四年统一大业基本完成,而此时诸王也基本长大成人。朱元璋本能地对外姓大将不放心。洪武中期以后,每逢战事,有统兵大权的将领基本上都换成朱姓亲王。也因此,朱元璋后来大杀功臣之时,无论是蓝玉还是被牵连的武将,他们都只能被动地束手就擒。手里无兵无卒,如何与朝廷对抗?

朱元璋对这种分封安排是非常满意的,认为内有朝廷,外有亲王,大明王朝必能安稳如磐石一般,“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如此”。就在朱元璋为自己的政治布局暗自得意时,有人却兜头泼来了一盆冷水。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诏广求直言,他的本意是要通过直言来打击中书省的权力,没料到却被平遥训导叶伯巨的一封奏章给惹火了。平遥因为明代城市遗址保存得好,现在是个旅游名胜,可在明初,那里不过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小小县城,而在那里担任训导的叶伯巨对于皇帝来说更是远在天边的小蚂蚁。不知天高地厚的叶伯巨上了一道奏章,他说:“皇上您对诸王的分封太过奢侈,秦、晋、燕等封国城郭宫室的规模不亚于南京城,他们手中又握有重兵。臣怕数代之后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时候再削地夺权,恐怕会酿成大祸。”

什么大祸?无非是像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那样的乱局。朱元璋看到这样一封奏章,不由地勃然大怒:“狂妄之徒竟敢离间皇帝的骨肉之情。”叶伯巨被抓到南京,没多久就死在了狱中。

叶伯巨虽然死了,但是他的话就像诅咒一样在朱元璋死后得到了应验。从明初朱元璋殚精竭虑地设计出分封制开始,经过洪武时代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大明王朝已经成功地完成了朱元璋心中的政治蓝图,具有巨大潜在威胁的功臣勋将也随着洪武年间的“胡惟庸谋反案”和“蓝玉党案”被杀戮殆尽。

朱元璋通过分封制,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培养成为大明江山的拱卫者与“中流砥柱”,完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所推崇的“家国一体化”,甚至实现了“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理想格局。他所希望的和谐局面,无非是朱家的子孙都能够拱卫大明皇室,看家护院,将自己开创的不朽功业万代相传。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对于接任帝国大位的第二代君主朱允炆来说,却是如此的痛苦和尴尬。他眼睁睁地看着朱元璋用左手将江山交给了自己,又用右手将兵符交到了他的藩王叔叔们手中。虽然皇叔们的藩邸大多分布于远离帝国心脏地带的北方边境,但是这些人一旦有了不安分的念头,整个帝国也就成了一座随时都可能引爆的火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