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高宗、武后时外患(第3/3页)

默啜既破契丹,武后又册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圣历元年(698年),默啜表请与则天为子,并言有女请和亲。初咸亨中,突厥部落来降者,多处之丰、胜、灵、夏、朔、代等六州,谓之降户。丰州见第二章第六节。胜、夏、朔、代四州皆见第二章第二节。至是,默啜又索之。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兼请农器、种子。则天不许。默啜怒,言辞甚慢,拘我使人。纳言姚、鸾台侍郎杨再思建议许其和亲。遂尽驱六州降户数千帐,并种子四万余石,农器三千事以与之。默啜由此寖强。事亦见《旧书·良吏·田仁会传》。其年,则天令武延秀就纳其女为妃,遣阎知微送之。行至黑沙南庭,默啜收延秀等拘之。伪号知微为可汗,与之率众十余万,入寇河北。则天发兵三十万击之。又以兵十五万为后援。默啜陷定、赵二州而去。定州见第二章第四节。所过杀掠,不可胜纪。诸将皆观望不敢战。惟狄仁杰总兵十万追之,无所及。自此连岁寇边,唐恒以重臣为总管,屯兵以备之。至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张仁愿于河北筑三受降城,见第三章第二节。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牛头朝那山,在今萨拉齐西北九十里。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乃获减镇兵数万人焉。

高宗虽因高丽、百济之衅翦灭之,然兵力不充,故得其地而不能守。刘仁轨定百济,即请用扶余隆,使绥定其余众。乃以隆为熊津都督,遣还本国,共新罗和亲。麟德二年八月,隆到熊津,与新罗盟,刘仁愿监之。已而仁愿、仁轨还。隆畏新罗,亦归京师。咸亨元年(670年),高丽大长钳牟岑叛,立高藏外孙安舜。诏高侃、李谨行讨之。新罗纳高丽叛众,又略百济地守之,侃、谨行遂并与战。凡四年乃平。事见《旧书·本纪》。舜杀钳牟岑,走新罗。上元元年(674年),削金法敏官爵,命刘仁轨讨之。其弟仁问,先在京师,以为新罗王,令归国。明年,新罗使入朝服罪,乃舍之。然新罗遂取百济地,抵高丽南境矣。仪凤元年(676年),移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旧书·本纪》。《地理志》。华人任东官者悉罢之。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百济户口,先徙于徐、兖等州者,皆置于建安。《通鉴考异》云:《实录》:咸亨元年(670年),高侃出讨,始拔安东都护府,自平壤城移于辽东州。仪凤元年二月,甲戌,以高丽余众反叛,移安东都护于辽东府城。《会要》无咸亨元年移府事。盖咸亨元年言移府者,终言之也。仪凤元年言高丽反者、本其所以移也。窃疑咸亨之移,乃用兵时暂退,至此乃定移治之令。建安城,在辽东西三百里,汉平郭县地。兖州见第二章第六节。二年(677年),又以高藏为辽东都督、朝鲜王,《新书·泉男生传》:是年,亦受诏安抚辽东。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带方郡王,以安辑其余众,而移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新城以统之。太宗置辽州所治。丽人先编侨内地者皆原遣。藏至安东,与靺鞨通,谋叛。事觉,召还,配邛州,见第三章第五节。分徙其人于河南、陇右。贫弱者留居安东城旁。百济地为新罗所据,隆不敢还,寄治高丽而卒。武后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为相,疏言西戍四镇,东戍安东劳费,请以四镇委斛瑟罗,废安东,复高氏为君长。《传》云:事虽不行,识者是之。然其明年,圣历元年(698年)。改安东为都督府,新旧《书·地志》。委藏孙宝元统摄旧户,则实用仁杰之策也。事竟不行。高丽旧户,遂分投突厥、靺鞨。又明

年,授藏男德武安东都督。《新书》本传云:后稍自国。至元和末,犹遣使献乐工云。《地理志》载贾耽入四夷路: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见第二章第二节。盖渤海以为县。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神州、显州,皆渤海州名。神州盖其西京鸭渌府所治,显州盖其中京显德府所治也。从朝鲜金于霖《韩国小史》说。天宝中王所都,盖即德武之后也。新旧《书·地理志》:安东自圣历更名后,神龙元年(705年),仍复故名,开元二年(714年),徙于平州,天宝二年(743年),又徙于辽西故城。《通鉴》: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龙山军讨击副使许钦寂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敌将围安东,令钦寂说其属城未下者。安东都护裴玄珪在城中,钦寂谓曰:“狂贼天殃,灭在旦夕,公但厉兵谨守,以全忠节。”敌杀之。胡三省疑安东此时已徙平州,此时契丹兵力,不能至辽东,固也,然观圣历后之措置,仍在辽东之境,则此时似不得已徙平州。窃疑时因契丹反叛,玄珪未能之官,在他处被围,史乃误为围安东,实则所围者乃安东都护其人耳。唐自平丽、济后,盖未尝能一日安辑之。其地乃入于新罗。然新罗北疆,亦仅及 水,其北乃为女真所荐居,稍以坐大矣。《新书·地志》载高丽诸羁縻州,有拂涅、越喜,此皆靺鞨部落,不独白山、粟末,初皆为之臣属也。故能控制靺鞨,牖启靺鞨者,高丽也。隋、唐两代,倾全力以覆高丽,而其终局,乃为女真驱除难。此事关系之大,亦岂下于夫余之颠覆哉?参看《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一节。

高宗、武后之世,国威之陵替,实缘其兵力之式微,观魏元忠、陈子昂之论可知。皆见新旧《书》本传。武后本不知兵,又尽力于防遏异己,无暇更及他事,其措置之乖方,自更不可问矣。时有欲开蜀山,自雅州道入讨生羌,以袭吐蕃者,雅州见第二章第四节。此何异为吐蕃开道?而后亦欲从之,以陈子昂谏乃止。亦见《子昂传》。甚者,契丹之叛,夏官郎中侯味讨之,不利,乃奏言“贼徒炽盛,常有蛇虎导其军”,《旧书·薛季昶传》。此尚成何言语?然后乃至以薛怀义、武懿宗为大将,亦何怪此等语之日至于耳哉?狄仁杰之请罢四镇,安东之戍也,曰:“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调发日加,百姓虚弊。转输靡绝,杼轴殆空。越碛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已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根本一摇,忧患不浅。”盖其势之岌岌如此。然唐自太宗时,本无迫切之外患,而开边不已,高宗已后,国力日衰,而终不肯有所弃。于是玄宗继起,不得不重边兵,边兵重而安、史之乱作,节镇遍于内地,大局遂不可收拾矣。《易》曰:“履霜坚冰至”,“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君子观于此,而知诒谋之不可不慎,又知奋然能革前人之弊者之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