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 幕府将军 七 长安戏丰臣(第2/5页)

“是。夫人和少君都很好。”

“哦,那就好。大坂派谁迎亲?”

“不知浅野纪伊守是否合适?”

“幸长答应吗?”

“昨夜我在他府上住了一夜,已经和他商议过了。”

“真是辛苦你了。我们这边由大久保相模守护送。不日之后,大坂必会增加不少生气。”

“是。上下都在翘首期盼。”这么说着,且元心头又是一阵疼痛。之前有谣言说,家康想通过把千姬嫁入丰臣氏,而把大坂纳入自己治下。而家康仍在澄清谣言,消除世人的不安。但大坂能否轻易服从家康呢?

“市正,与太阁大人的那个约定,只要不出大变故,我都会遵守。”

“多谢将军大人。”

“不管怎么说,大坂都是些女人,我知道你很是不易。你也当知太阁大人为要让阿千嫁过去。所以,万事就多费心了。”

“这些话,在下会永远记在心上。”

“听说……这是谣传,听说秀赖已经成人了?”

且元又一次感到心头疼痛。他明白这话的意思。侍女中有不端之人教会了秀赖男女情事,但淀夫人或许耻于自己的行为,并未多加责备。正荣尼感觉事情不妙,便告诉了且元。

“成人……这……”且元浑身冒冷汗,却佯作不知。

“无妨。阿千是个品性相貌都极好的女孩儿。他们应能够很好地相处。可我听说,大坂的女人在提到已故太阁大人时,都不说大人,而称为‘天下公’?”

这话让且元始料未及。太阁在世时,淀夫人绝非温顺的妻子,可最近她却似怀念起秀吉来,不仅自己把他称为“天下公”还让侍女们也都这么叫。这似是想让秀赖为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可在家康面前,且元怎能说他知此事?

“这,从未听说过。”且元慌忙拭了一把汗,低眉垂首。

家康觑了一眼黑田长政,并无追究下去的意思。关于“天下公”的传闻,家康是从长政口中听来。对于这事,长政与家康的理解不同。他认为,淀夫人让人把已故太阁称为“天下公”乃是因为她心中有误解和期待。秀赖虽年只十一,但在这一两年,他却长得像个十二三岁的人了。侍女的举手投足都影响着秀赖,让他提早成熟。淀夫人对秀赖的成长大感欣慰。

长政担心,淀夫人错以为和千姬成亲不久,秀赖便可掌管天下。秀赖成了天下人,家康成为家老的日子即将到来。若是淀夫人心中有这等期待,那才是可怕的不幸。已成征夷大将军的德川家康公岂能甘居人下?况且,现在的天下也远非秀赖可以治理。若是淀夫人让秀赖迎娶了千姬,却发现心中所想不过是错觉,她的失望和愤怒又将以何种方式发泄?她肯定会恶意虐待千姬,因此导致两家失和。

长政将此事告诉家康,正是想让家康委婉地问问片桐且元,淀夫人是不是有这种错觉,若是有,便要跟她解释其中情由。可是片桐且元却矢口否认。长政觉得,自己再沉默下去,便对不起家康,遂道:“片桐大人,您不知?”

“啊……”且元愈发装糊涂,“不知何事?”

“女人都把已故太阁大人称为‘天下公’,连我都听说了,整日在夫人身边的片桐大人却未注意到,真是荒谬之极。”

“好了,”家康责备道,“太阁大人确实曾是天下公,这无甚不对。倒是这婚事,淀夫人有无特别的吩咐?”

且元不理会长政,往家康跟前进了一步,“为了迎接千姬小姐的花轿,夫人命人将大门到居室的榻榻米更换一新,铺上了白绢。”

“哦,换了榻榻米?”

“是。夫人担心弄脏了小姐的衣服。”

“片桐大人,”遭到冷遇的长政又笑道,“不知这是为了小姐的衣服呢,还是为了显示天下公之子的威仪?”他不怀好意地看着片桐。

片桐且元确实过于奸猾。家康可怜他,这便引起了年轻的长政的反感。任这样下去,局面会变得更是尴尬。于是,年长的堀尾吉晴插嘴道:“这样奢华,说不定将军反而不快。”

不知家康听到没有,但他也马上转移了话题:“市正,你说呢?”

“是。在下也觉得,这样大肆铺张,反而会让将军大人不快,于是劝阻夫人。”

“夫人怎样说?”

“夫人训斥在下总是想到将军,还挖苦了几句,但最后还是按在下说的办了。”

“哦,夫人这么说你?”家康微微点点头,“不过听取了你的意见就好。你的处境也很微妙啊。”

“这是为了两家好,为了两家,便是为了天下。”

“说的是!”长政终于点了点头,“天下太平才是最重要之事。天下太平,丰臣氏便能安泰,若是大家都认为一山不容二虎,而进行无用的对抗,才是愚蠢呢。”

“是啊,”且元也赞成长政,“我们仅仅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活。要是大人见到有何不妥,请一定给予明示。”

“此次送亲是走陆路还是水路,大坂怎么准备?”

“全听将军大人吩咐。我们将根据将军之决定准备。”

“哦,那就坐船吧。”家康淡淡道。

其实在且元来之前,便已确定了这事。走水路可以从伏见直接到大坂,若走旱路,路上需要大量护卫。秀吉公在世时,让妻妾出行时极尽奢华,到处炫耀,多次令世人瞠目。

婚礼过于简朴,千姬则显得太可怜,可太过豪华又完全是浪费。但是在此事上,家康并未给大坂压力。他虽然疼爱孙女,可也得考虑片桐且元的处境。且元明白天下格局的消长,淀夫人和秀赖却浑然不清。他们要做出些不识时务的举动时,在大坂城内能耐心劝说他们的,唯有且元。想到这里,家康越发为且元的处境感到悲哀。且元也感受到了家康的体恤之心,心头更是沉甸甸的。

且元若是不识时务之人,来到伏见城,他的态度或会更加强硬。但如今,这种强硬已行不通了。石田三成兵败如山倒,在且元看来,原因并非因为家康比三成强大。

秀吉去世时,天下大势便有了巨大变化,一切全是三成咎由自取。世人都厌倦了战争,秀吉却硬要再度出兵朝鲜。从那时起,秀吉公便成了一个逆潮流而动的人。逆潮流而动,必然走向败亡,这与逆天而行乃是同理。三成绝非平庸之辈,然而他却未看清这些。他与秀吉犯了同样的错误——不管是谁,师出无名,都必败无疑。

且元既充分认识到这些,便无法与家康平等交涉。家康的举措,通常都能顺应时势。他知百姓厌倦了战事,便一忍再忍,最后,他让世人明白,他是被迫,是不得已才举兵讨伐三成。而且,胜利之后便立即进行大规模论功行赏,以防止战乱再起,这都是为了天下太平。他一边纠正太阁和三成的错误,一边代表了苍生之愿,不断寻求富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