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谶纬与《白虎通义》(第2/5页)

阎若璩推阐张衡之说,认为成帝时已有纬名,而图谶成于哀平之际,是颇有见地的。谶纬出于汉代是有大量的事实根据的。

二、谶纬的定型和兴衰

如上所述,谶纬是汉代方士所造作,依傍经术的书籍。王莽时征通“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等“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汉书·王莽传上》)其中许多是方术之士,大量制造图谶,使零星的谶语,汇成篇籍。后汉光武帝刘秀应图谶兴起。《河图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据《汉书,楚元王传》说刘歆于“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应劭注即引此谶为说。光武帝刘秀生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可见《赤伏符》的谶文在光武帝生前早已流传,所以刘歆才有改名应谶之事。所谓“四七之际火为主”。四七为二十八。光武帝刘秀于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起兵,汉高帝刘邦于前206年灭秦称汉王,由高帝灭秦至光武起兵正好228年,合于四七之数。《赤伏符》之谶可能出于汉成帝未年,成哀之际,此谶流传已广,所以才有刘歆改名应谶。光武帝取名秀是否也有应谶之意或属偶合,已难详考。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兴起是利用了谶纬的。在王莽时;卜者王况为李焉作谶有“荆楚当兴,李氏为辅”(《汉书·王莽传下》)的话。刘秀的同乡李守“好星历谶记”,王莽时为宗卿师,他也造“汉当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语(见袁宏《后汉纪》卷一)。李守的儿子李通就利用这条谶语去鼓动刘秀起兵,后来刘秀以应《赤伏符》的谶语即皇帝位。光武帝因图谶兴起,即位以后,所以他崇信谶纬,并且利用谶纬来决定一些纷争和犹豫不决的事。光武帝于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宣布图谶于天下”,就是把图谶作为定本正式公开。这包含着两层意义。(1)在这以前,图谶可以各自造作;如上所述卜者王况可以为李焉作谶。又如公孙述据蜀与刘秀对立,就曾自造谶语,杂引谶记来同刘秀斗争。《后汉书·公孙述传》云;“述亦好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应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受命,公孙氏握。’《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谓西方大守乙绝卯金也。……光武患之,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途高,君岂高之身那?’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这是一场刘秀与公孙述互相利用谶纬的神学斗争。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在新莽之后谶纬已经广为流行,传播开来,并且种类很多,所以公孙述可以引“《春秋》为赤制”。据《后汉书》李贤注这是《尚书·考灵昭》之文。又引《录运法》《括地象》《援神契》等谶纬书,说明当时已是“纬候稠叠”。(《文心雕龙,正纬》)而各人对于谶纬的含义可以任意解释。所以公孙述引《考灵曜》之文就说《春秋》十二公,可见孔子为汉制法,只能传十二代。从高帝刘邦到平帝刘*

为十一代,加王莽所立孺子刘婴,正好十二代,以为汉运当终,这是公孙述的解释,他并在手掌上刻“公孙帝”三字以应谶。但刘秀则说“公孙”是指汉宣帝“公孙病已”而言,又驳斥他以掌文为瑞之说。“宣布图谶于天下”,就是把过去的“秘经”棗绝密的宗教神学文献公开出来,所以张衡说:“河洛六艺,篇录已定。”(《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说:“《衡集》上事云,‘河洛五九,六艺四九’,谓八十一篇也。”即指《河图》《洛书》这两类谶书凡四十五篇,合于五九之数。再加《七经纬》三十六篇,所谓“六艺四九”,两者加起来共八十一篇,这即是张衡说的“篇录已定”。以后凡再发现造作谶纬的,就成了“大逆不道”,要严加惩办。如汉明帝时,楚王英交通方士,造作图谶,被告发说有逆谋,判为“大逆不道”。结果楚王英自杀,牵连达一千多人(见《后汉书·光武十王传》),阜陵质王延和他的亲戚谢弇、韩光造作图谶,为人揭发,谢弇、韩光自杀,这一案件也株连很多人(同上)。(2)过去可以增益图书,私改谶记。如光武帝刘秀曾经命尹敏校订图谶。尹敏就说:“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后汉书·儒林·尹敏传》)刘秀迷信谶纬不听他的意见。后来尹敏就在谶书里增加了“君无口,为汉辅”(同上)一条谶语。结果被光武帝发现,尹敏说:“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同上)说明过去增损图书是很多的。“宣布图谶于天下”就是把谶纬写成定本,使谶纬定型化,此后凡有增损改易谶纬的也得治罪。这样就使谶纬书籍定型化,并且用政治和法律的权力来维持谶纬神学的尊严。

由于光武帝刘秀喜好图谶,加以提倡,后汉时研习谶纬形成一股风气。《后汉书·张衡传》说:“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东汉王朝,谶纬尊为“秘经”,号为“内学”,具有神学正宗的权威性。因之,汉明帝时,“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隋书·经籍志》)樊*

“以谶记正《五经》异说。”(《后汉书·樊*

传》自此以后,谶纬如日中天,盛极一时。凡是善于附会图谶的就能加官进爵,反对图谶的就会贬黜得罪。范蔚宗说:“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仅兔,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显贵,世主以此论学,悲矣哉!”(《后汉书·郑范陈贾传论》)在白虎观会议上引谶纬以释经,谶纬成为汉王朝的神学正宗。

图谶在魏晋以后,往往被历代野心家利用作为篡夺政权、改朝换代的工具。魏取代汉就造出“代汉者当途高”(《后汉书·袁术传》)的谶语。“当途高”就是古代宫殿的两观,名叫“象魏”。象征魏朝当兴。又造出“汉以魏,魏以征。”(《春秋·汉含孳》)“代汉者魏公子。”(《春秋·玉版谶》)“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易运期》)这些都是太史丞许芝引用溯纬证明曹魏当代汉为帝。晋宋迭兴,都有符谶之说。宋刘裕代晋即帝位,“大史令骆达陈天文符瑞数十条”。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玺书就说:“图谶祯瑞,皎然斯在。”(《宋书·武帝纪中》)南齐萧道成代宋称帝,史称他的“姓名骨体,及期运历数,并远应图谶,数十百条。”(《南齐书·高帝纪下》)萧衍代齐,太史令蒋道秀陈天文符谶六十四条。沈约对萧衍说:“《谶》云:行中水,作天子。”(《梁书·沈约传》)陶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梁书·处士传》)正因为图谶成为窃国篡权的工具,所以在夺权正位之后的帝王,他们都深知其中弊病,他玩弄过的花招,别人也会玩弄。为了防止再有人玩弄这一套,所以自汉以后,历代都严禁图谶。正如《汉书·扬雄传》说王莽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其事”。这正是王莽之后历代帝王野心家的故技。